今天婆婆要回舅舅家帮忙,为了方便我工作,她决定把哥哥也带上。让我只照顾妹妹就行。吃早餐时,婆婆准备着和哥哥出发,小孩子感觉很敏锐,妹妹已经察觉到了,紧跟着婆婆,听说要拜拜,马上嚎哭。我想了想,反正也不是特别着急的事,先放一下。就把妹妹也带回去舅舅家,看看有没有机会到菜地玩一下吧。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孖宝游菜地节目了。
上午,婆婆他们忙完了,看了下时间,还早,就说起姨妈种了白菜,想过去摘点回家吃。太好了,这才是重头戏呢。马上从书包拿出孖宝的罩衣,给他们换上。我真的是有备而来的。一踏入菜地,哥哥保持着一向的好奇心,到处摸摸,摘摘草啊,菜啊,花啊,抓一下泥巴啊,看到种西洋菜的缸,马上说,妈妈,水。妈妈,水啊。妹妹呢,一直跟在我旁边,时不时说,妈妈,怕怕。妈妈,惊惊。起初,我蹲下来,尝试说服她,可以摘菜啊,摘葱啊,可以跟哥哥一起玩啊。妹妹还是小声地,边摇头地说,唔要,唔好。这个时候,我停止继续进攻了。脑袋里一直播放着《妈妈是什么》里的小故事,一直想着唐老师说的:
1.尊重孩子,跟随孩子;
2.欣赏孩子说不的勇气;
3.不要强迫孩子,尽管那句话说得再委婉,语气再温柔,那全是控制,强迫;
4.不要切断孩子与万事万物的联系;
5.等待,机会多着呢。
就让女儿牵着我,她害怕,想我抱,我就开心满足她,不强求妹妹什么都和哥哥同步。哥哥呢,随他玩,远观,不打扰。尽管老人家后来赶着回去吃饭,也尽量拖延,让婆婆先抱着妹妹走在前,我一边跟儿子说,要走了喔,下次再来玩,一边等他回过神来,自动跟我走。避免了直接粗暴地强行抱走。
刚把孩子玩的照片发上了群里,婉韵就提醒我,其实可以连罩衣也不穿,孩子会更尽兴。心想,也是。可惜了,下次再试。没想到,今天注定让我跨出一步的了。刚回到舅舅家,舅母看到孖宝回去,说起玩得开心,马上就说,下午我们去挖番薯好不好?当然好啊,我第一时间就答应了。好像从来没有这么主动,这么自愿想晚点走,想充分利用在舅舅家的时间。
午睡过后,就继续下菜地劳动。这次决定不穿罩衣了。刚进菜地,我有点小惊喜,妹妹跟着哥哥,一人提一个篮子,沿着菜地之间的小泥路走,舅母开始翻起番薯藤,俩娃就跟着在后面等着,蹲在泥地上玩泥巴。等舅母掘出番薯来,孖宝哇哇哇的欢呼,教他们把番薯放篮子里,两个一下放进去,一下拿出来,一下抓把泥巴放篮子里,确实比早上更大胆更轻松地融入自然的环境里,跌倒坐地上了也没有哭闹,自己爬起来继续玩。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觉得不自在了,其实我从小就很怕这些,泥土啊,小虫啊,蚂蚁啊,蜘蛛啊,等等。内心不停跟自己说,定住定住,给孩子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孩子是来疗愈我的,我抗拒这块,就给我这个机会尝试接纳。不断提醒自己。试着让自己稳住,安静下来。
没能躲过孩子雷达似的感官触觉,妹妹状态马上掉线,开始像早上那样,小声说着,妈妈,怕怕,妈妈,走,妈妈,不要。一边用小手抓痒痒,一边看着我。哥哥还越玩越嗨呢。不想打断儿子,不想强迫女儿,但又想尽可能彼此都学着接纳,使出洪荒之力,强装妈妈好惊喜,妈妈好享受的样子,企图以游戏,以蝴蝶来分散妹妹的注意力。终于,把番薯地都翻了一遍。时间也差不多了,孖宝帮忙抬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尽兴地离开了菜地。结束了今天的大自然体验活动。
第一次让孩子深入一点接触自然环境,太值得了。他们的表现,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得多,比在家里更加专注,感觉到他们的力量增强了很多很多。也让我体验到,我的行为就是内心想法,心态的外在表现。带着罩衣的那一刻,就已经带着我深深的焦虑,怕脏,接受不了小泥鸭。上午孩子玩得不够尽兴,约束孩子的,不是罩衣,而是提供罩衣的老母亲的焦虑。这种觉察,在下午掘番薯的过程中,妹妹的状态紧随着我的状态掉线这点最为明显,每当我升起“不如走吧”的念头,女儿就同时的喊我一次“妈妈,走”,每当我看着小蚂蚁,蜘蛛穿梭在泥地里,正正在儿子脚下,脚周围,我就全身绷紧,好几次差点没忍住就要说出口“仔,小心有虫啊,啊!蜘蛛啊!”每当这时候,妹妹就喊我“妈妈,抱,惊惊”。
今天这一课,我们仨都收获太多了。下次继续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