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这个角色,从来不是随便就能演好的。今天,呈现3个真实的场景,希望给已为人父母的朋友们一些借鉴和反思。
1
居高临下的父亲
一位事业很成功的父亲对我谈起他8岁的女儿:“这孩子反应还是比较快,就是做事不下功夫,爱表现,耍小聪明,不踏实,目标和计划性不强.......。”短短一段话,评价性的词语占了大半,仿佛他描述的对象是他的一名员工,而不是自己的宝贝女儿。
我打断他,问:你女儿跟你亲吗?
他一时语塞,沉默半晌:我工作忙,在家陪她的时间不多,她妈妈陪她多一些,所以女儿跟我可能距离远一些。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贴心又暖身,从这位父亲的话中,我却感觉到他的小棉袄进水了,捣蛋不温顺还有攻击性,让他烦恼不堪。
这其实是一位很有责任感的父亲,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他多年来一直辛苦打拼,给家人创造了丰裕的物质条件。从表相判断,有这么一位好爸爸,女儿应该是幸福的,父女间的关系,也应该是融洽和谐的,然而并不是这样。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后面他所描述的与女儿相处的细节,以及他的习惯性用语里,我大概发现了一些端倪:这位父亲是用管理员工的方式“管理”女儿。没错,是管理而不是养育。他冷静而理性,做事果决,这样的思维和行事方式,让他在事业上如鱼得水,也让他有自信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将女儿塑造成材。
但女儿不是员工,严肃有余而温情不足的爸爸让女儿无从亲近,加之他有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所以女儿眼中的父亲,陌生而遥远。
这位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事业在他的生命中可能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回归家庭的时候,角色还没有调整过来,仍然代入了管理角色。在与女儿的互动中,动辄进行价值评定,习惯于居高临下的指导和建议,很难与孩子拉近距离。父亲可能忽略了,家与公司有很大的不同,后者是讲规则讲道理讲绩效的地方,而前者,首先讲爱和关系。
记不清是哪位教育专家提出来,想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你要首先做好孩子的律师,而不是法官。急他所急,痛他所痛,就算他做错了,你也完全理解他同情他,一门心思帮他开脱。他会觉得你站在他这边,你和他是一路人,他感到被你深深的理解和懂得,在你这里,他是无比安全的,做到这样,你还愁他不听你的?之所以说首先当好孩子的律师,也是因为我们不能抹杀家庭教育中规则与界限的作用,建立在良好亲子关系基础上的管教,更容易被实施。
可悲的是,我们往往是率先以法官身份出现,想要用家长的权威去制止和镇压我们所不能接受的行为,结果往往会低估小家伙的能量,要么搞得自己丢盔卸甲,落荒而逃,要么是两败俱伤,亲情受创。
2
长不大的妈妈
眼前的妈妈年轻时尚美丽,举手投足娇嗔得像个孩子,老公以她为傲,像疼女儿一样疼惜她。她生了个跟她一样美丽的女儿,老公喜不自胜,对母女俩视如珍宝,爱护有加。
女儿渐渐长大,聪慧乖巧。妈妈享受着老公的宠爱,依旧时尚美丽,跟女儿看起来像是姐妹花,走出门去人见人夸。老公勤奋努力,待人亲切,极具耐心,邻里单位赞不绝口。
看似幸福无比的一家人。
但是,妈妈说不清楚什么时候,觉得老公的爱让她沉重得喘不过气来,她有些想逃开;而女儿,举手投足间完全像个小大人,超越她年龄的成熟,乖得让人心疼。
从家庭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结果几乎是必然的。家庭动力学认为,每位家庭成员在家庭的动力系统中,通过扮演好父母和孩子的角色,而维持家庭的平衡和稳态。这个家庭中的妈妈因为被老公当成女儿,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去承担起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于是女儿自动补位,填补母亲的空位,主动维护父亲,参与更多家庭事务,来维持家庭动力的平衡。
当然,这些都是家庭成员无意识的行为模式,说明了这个家庭有足够的爱的动力,只是在角色的分配上出了问题,妈妈角色的不到位导致了女儿的懂事和早熟 ,这在刚开始并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严重的是,到后来,妈妈因为长期占据的是孩子的位置,等她觉得自己成长起来,就特别想离开家,展翅高飞;而女儿,却被自己无意识赋予的责任给禁锢了,很容易粘附于这个家庭,这对孩子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解决的办法就是各自角色的回归。老公不能再像爱女儿一样的爱妻子,在强化自己作为丈夫力量感与责任感的同时,与妻子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共同探讨和承担建设家庭、养育子女的责任;妻子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成长自己,努力担当起母亲和妻子的角色。这时候,家庭动力系统自动调整,女儿将充分享受属于自己的天真,整个家庭回复正常的生态。
3
没有妈妈味的妈妈
这位妈妈是一位职场女性,高效干练,做事绝不拖泥带水。
妈妈有位正值青春期上初中的儿子,妈妈希望儿子能考上重点中学,于是参加各种补习班,购买各种习题,完全不惜血本。
为了激励儿子好好学习,妈妈可谓是殚精竭虑,想了无数的办法,甚至将绩效考核都用到了孩子身上。
给儿子买的网课,由于孩子住校,只能周末回家听,但是上了一周课的儿子做完了周末的家庭作业后,根本不想动了,网课基本上没有听。
妈妈知道儿子特别想买一双耐克顶配的足球鞋,但因为价格不菲,妈妈没有答应。这时候,妈妈觉得机会来了。
“儿子,我有个办法让你既能学习上去,又能得到你想要的球鞋。”
“你别骗我了,天下哪有这种好事。”
“真的。我跟你商量下,你听一节网课得30分,完成后面作业如果全对再加10分,每分1块钱,相当于你认真听完一节课就40块钱。”
儿子马上坐起身来,“真的?一言为定?”
“当然,你老妈言出必行。不过,如果要是后面的题你错两道以上,就要扣分,扣分规则是blablabla......"
母子俩很快达成了协议,儿子兴高采烈,妈妈洋洋得意。
但是,过了一阵,妈妈就隐隐觉得不对劲了,儿子怎么每周听课的速度这么快呢?就算是为了挣球鞋钱,以他的性格,也不至于这么拼吧?但是作业正确率又是百分百,难不成儿子成学神了?
终于,妈妈发现了问题:网课确定是否听完只需要将视频从头拉到尾,系统就会显示本堂课完成,妈妈查看了这堂课完成的时间,1分钟!而后面的作业,直接下个做作业的APP,将题发过去,分分钟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这场斗智斗勇的角逐中,妈妈完败!
气急败坏的妈妈一怒之下把儿子大骂了一顿,恼羞成怒的儿子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最后摔门而出。挫败的妈妈泪如雨下,脑子里回荡着儿子说的那些又冷又硬的话:你不是我妈,你看你自己哪里像个当妈的样子,你心里只有工作,从小到大,你哪里关心过我?你把我当学习机器,你从来不管我有多累多辛苦,我他妈恨透你了!
这段受创的母子关系,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修复。儿子的诉求得到了心理医生的充分共情,获得支持的同时也能看清自己存在的问题,理解了妈妈的不易;妈妈意识到了自己的控制,努力学习放手,学习允许,更多的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并跟孩子的老师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和沟通。
后来,儿子说,谢天谢地,我妈终于有了妈妈味!
..........
故事讲完了。
你不必多说什么,这时候,以父母的身份,起身去拥抱你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