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Parmenides)出生于希腊的埃莱亚(Elea)(现为阿塞亚(Acea)),据希罗多德(Herodotus)称,该殖民地是在公元前535年之前建立的。他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后裔,也是一位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哲学家,据说他还撰写了该城市的法律。
巴门尼德被认为是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奠基人,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史。
他是埃利亚学派(Eleatic)的先驱,该学派还包括埃利亚的芝诺(zeno)和萨摩斯(Samos)的梅利苏斯(Melissus)。后面芝诺的著名的运动悖论,就是为了捍卫巴门尼德的观点。
巴门尼德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能是什么”。
这通常被认为是对“存在”这个哲学概念的第一次思辨,并与赫拉克利特的“没有人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陈述相对照。学者们普遍认为,要么巴门尼德在回应赫拉克利特,要么赫拉克利特在回应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坚称,我们可能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重”构成的,但实际上,它是一个不变的世界。
他坚持的“不变真理论”将极大地影响苏格拉底的年轻学生柏拉图,柏拉图通过他自己的形式理论发展了巴门尼德的一元论。从这方面讲,巴门尼德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史,并经常被形而上学家视为祖父,甚至柏拉图本人。
要深刻理解巴门尼德的学说是一件极为烧脑的事,好比看诺兰的电影,他大概会告诉你“存在”即存在,“存在”已存在,“存在”即永恒,表象乃意识,意识则可变,可变即为虚。
巴门尼德唯一的作品是一首关于自然的诗(只保留了一些片段)。巴门尼德在书中提出了对现实的两种看法。
在《真理之路》(诗的一部分)中,他解释了所有的现实是统一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存在是永恒的、统一的、必要的。
在《观点之路》(诗的另一部分)中,巴门尼德解释了表象的世界,在表象的世界中,人的感官能力导致了虚假的,不实的概念产生。
总而言之,巴门尼德大概是西方“不是风动,不是帆动,而是心动”的创始人。
它最为核心的理念就是:
表象的万千世界都是虚假的,一切皆虚,包括时间的流动;而他定义的真实世界姑且翻译为“存在”,“存在”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但“存在”是不变的,恒定的,既定的。
巴门尼德对哲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意大利哲学家塞维里诺在巴门尼德的学说上建立了他的扩展哲学研究。他的哲学有时被称为新巴门主义,可以理解为试图在关于真理世界和关于虚构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