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我们来说说“春秋五霸”之第二位霸主:宋襄公。他的称霸,在我们今天看来,会觉得是一出滑稽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这个人实在太迂腐了,古板得令人同情又嘲笑。
以当时宋国的实力,实在是算不上强大,但是宋襄公却无法抗拒声名权势的诱惑,一心想要成为霸主。在齐桓公还活着时,根本轮不到他,而齐桓公一死,他就再也抑制不住蠢蠢欲动的称霸念头。机会终于来了,前面我们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为争夺继承权打来打去,其中一个叫公子昭的,打不过其他四位公子,就跑来投奔宋襄公。宋襄公一向比较仁义,他收留了公子昭。
过了一年,宋襄公非常自信地摆起掌门人的架势,通知各诸侯国:大家一起把公子昭护送回齐国当国君啊,你们各国都要派兵相助,壮壮气势,诸侯们都觉得宋国太过弱小不值一提。只有几个与宋国关系不错的小诸侯国,给了些兵帮助。宋襄公就带着这么一支小国联军奔向齐国去了。当时齐桓公去世才一年,齐国国内还正乱着,臣子们看到宋国联合其他几个国家的兵马杀过来,也不知道究竟,就被吓住了,加上公子昭本来在齐国也比较有名望,大家就赞同拥立他为新君,这就是齐孝公。宋襄公因为这件事,洋洋得意,他认为齐孝公全靠他才能当上齐国国君,他这是为周王朝和天下诸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收获了很大的名气的声望,诸侯们都对他刮目相看,因此他就想把诸侯叫在一起,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给公开确定下来。
宋襄公通知各国诸侯会盟,其中楚王接到通知一看,很不服气:天底下还有宋襄公这样自不量力的人!本来不屑一顾打算不去的,但是有位厉害的大臣建议:去!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进军中原,咱们楚国也来争一争霸主地位。于是楚成王暗自揣着自己的小算盘来了。诸侯会上,楚成王处处挤兑打压宋襄公,要占上风,两人为谁更有资格做盟主而翻脸争吵起来。突然,楚成王带来的随从们开始当众脱衣服,干嘛呀?等袍子脱下,众人一看,里面穿的是铠甲!大家这才明白,原来楚国是有备而来呀!于是其他诸侯纷纷逃掉了,楚成王下令把宋襄公抓起来,然后带大军浩浩荡荡一直杀向宋国,幸而宋国应急反应还挺快,楚成王一时之间也攻不下来,只好撤兵了,并把宋襄公带到了楚国。宋襄公本来想当霸主的,却不料最后成了人家的俘虏。一直等了几个月,齐国先先,鲁国在后,相继说情,楚王才放他回宋国去。
从此,襄供算是恨透了这个楚国,只耐楚国远远比宋国强大,自己实在无力讨伐。后来有一天,襄公忽然听说郑国这个小国家竟然支持楚国称霸,郑国国小,国力不强,于是宋襄公想着拿郑国出出心中恶气,就果断发兵伐郑,郑国呢,自然是向楚国求助,楚王很痛快的答应出兵相助,宋襄公看到自己两头被攻,没有办法,只得撤兵先回去保护老巢。到了一个河边,扎好营盘,这个时候楚国的军队刚刚在河对岸扎营,于是经典的一个故事就发生了。
先是宋襄公的谋士建议:“楚军只不过是为了救郑国,现在咱们已经不打郑国了,不如讲和,让楚军退去吧,反正咱们和楚国打肯定是打不过。”可是却很自信,他认为楚国不讲信用,在开会的时候却带着兵去。而我们是由我这个仁义君主带领的,对方是不义之人怎么能和我们的仁义队伍对抗呢?他还专门找人做了一面大旗,号称是仁义大旗”,准备举着这面大旗,击败楚军。第二天的上午,楚军往河对岸开来,宋襄公在这边岸上等着,有个大臣出计:咱们一会在楚军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打过去,一定能够取胜。宋襄公让这个大臣回头看看他们的大旗,庄严地说:人家连河还没过来,就半道突袭?那以后还怎么敢说自己是仁义的人呢?咱们让他们先渡河,然后在光明正大的击败对方。
等楚军已经过河,正在排兵布阵时,大臣又劝道:主公啊,趁他们阵脚未穏,我们赶快冲锋过去击溃他们。但是宋襄公又说:“对方还没有准备好阵仗,仁义是我们的口号,这个时候不能做出这种事情。”刚把话没说完,楚军布好阵了,直杀过来,襄公率先就冲入敌阵中,结果一下子就被楚军围困在中央,幸亏下属们拼命把他救出来。他还回头找那面大旗,找不着也不知哪儿去了。宋襄公腿瘸着还在唠叨着:什么当君子的不能抓二毛什么的,要讲究用德行去降服对方。二毛是指头发花白,上了年纪的人。就是说,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先出手,也不能抓走对方头发白了的人,这才叫真的仁义。宋国的百姓对宋襄公骂不绝口,说他导致宋国大败,本来是完全可以取胜的。不久,宋襄公因为在大战之时的伤口受到了感染,最终死在了那句口头禅仁义之上。
在春秋乱世之时,他空讲所谓的风度,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显得有些死板,对待敌人却说什么仁义行为,从而导致他在关键一战中,丧失机会。他令人发笑,又让人同情。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自信的仁义,才使得本来弱小不堪的宋国,成为了春秋时期五个霸主的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