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燕
一句时下很流行的话:“学过那么多知识,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没错,这是一个知识泛滥的时代,全世界一天产生的新知识我们用一辈子可能也学不完,只要你愿意,处处都有知识可学,而且还比较廉价。
“道理都懂,为什么就是做不到”。看来,影响我们幸福的真不是知识,也不是道理,而是知道与做到的距离,也就是有了知识,道理我懂,但没有意识,没有觉知,也就不会改变行为,可不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更有甚者,注意力就完全不在自己身上,想改变世界,改变国家,改变家人,却从未想过改变自己,我说的也许有人会认为夸张,但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改变自己太难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舒适区,是说人们对于自身任何的改变对会本能的逃避和拒绝,因为改变意味着然他们在心理上变得不舒服,舒服从来就不会改变什么,换句话说,只要改变定会让人不舒服,有句俗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逆耳”,就会产生不舒服。一个人只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一些自己曾经不熟悉的、没有做过的事,或者自己曾经惧怕的事情的时候,他的人生边界才是拓展的,他才是成长的。
我想,每一次成长都需要“健康的冒险”。
一个人想要幸福的生活,有个因素首当其冲,那就是健康,人在健康时有一万个梦想,但不健康时就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健康”,没有了健康的人别说幸福可,生命基本毫无品质可言。健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理上健康,一个是心理健康。从定期体检、健身、运动、保健品、合理饮食等等可以看出大家现在对生理上的健康已经越来越重视了,身体健康与否总是伴随着各种不适,我们还是可以容易识别的。但心理的健康与否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不痛不痒,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严重时一样出现“躯体化”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20万人死于抑郁症自杀。到底要怎样才能知到心理是否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的适应性。也就是一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是我们心理健康的标志。著名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曾说心理健康就是能爱,能生活。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人,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除了让其活下来,就是把他培养成一个社会人。为什么说是养育孩子呢?因为给孩子吃饭只会让他长大,这是“养”;而“育”的目的是教他做人,就是“成人”,这个“人”就是指的“社会人”。
我们就用用中国文化中的“圆”与“方”来阐述一下四种社会化的特征吧。孩子小时候,要吃就得吃,要喝就得喝,看到别人拿着自己好奇的东西就一把抢过来,别人要不给他,他就满地打滚哭闹,这就是内方外方的表现。慢慢的,我们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压抑自己延迟满足,懂得礼貌,也学会了察颜观色,知道用什么方式讨好父母,更是知道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人家明明穿得很奇怪问你漂不漂亮时,你会违心得说,挺好,还蛮有个性;听完领导那像皇母娘娘裹脚布一样又长又臭的报告,你第一个跑去握手赞美:“您讲的太精彩了,紧跟您的脚步才不至于被淘汰呀。”好吧,几乎达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地步了,这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完全融入了社会,我国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心理健康就是具有“同流合污”的能力。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一部分群体没有完成社会化,第一种是还处于内方外方的孩提时代,大家对电视剧【都挺好】和【乡村爱情】那两个爹的角色吗?但凡儿女不听他的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哭着闹着寻死觅活,网上有材人还给他们做了一首打油诗:
北有谢广坤,南有苏大强。
坤之大,大到东北放不下。
强之作,长江以南都哆嗦。
也有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婚后家庭暴力被告上法庭,就像疯狂英语李昂,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停留在了三岁前,不是表达情绪,更不会表达诉求,而是直接付诸行动“动手”。
第二种是内圆外方“反社会化”的人,这类人典型的”窝里横,死要面子活受罪,在家里耀武扬威,在外人面前唯唯诺诺装孙子。记得去年有一则新闻,因为家人寄钱晚了,留日学生汪某回国后在机场连刺母亲数刀,母亲当场昏迷,被送进医院重症监护室。这种属于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即使被关到监狱,也是需要社会心理服务的。我第一次太原打到一辆出租车,本想和司机闲聊几句了解一下当地的各种风土民情和饮食文化什么的,结果这司机大哥就开始愤愤不平的“骂党,骂国家,骂贪官污吏,”仿佛全世界都欠了他的,弄得我赶紧闭嘴假装看风景。在心理学上是有一种“反社会型人格”的。
还有第三种是“过度社会化”,内圆外也圆,没有自己的想法了,让干嘛就干嘛,一辈子胆小怕事,战战兢兢的活着。还有就是“墙头草”的那种过于圆滑,谁得利就靠过去,爱占小便宜又不敢承担任何责任。
当然,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健康的人,这四中类型也只是更多的偏向某一种人。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像我们古代的钱币一样“外圆内方”,这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需要终身修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