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很多人心头绕不过去的坎儿。
都知道阅读好,可是不知道如何入手。
看了好多本书可是一句话都记不住;看到了一本书,就算不好看,但是也要强制自己看完,这样才有始有终;这本书好苦涩,根本就看不懂……
阅读带来的苦涩的反馈,让越来越多人敬而远之,还是低下头耍会儿抖音开心。
可是这种短暂的快乐过后,面临的却是更加广阔的空洞感,刷3个小时抖音和阅读3个小时带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问你:你觉得现在的新闻有什么看法?你对5G时代的来临有什么了解?你能说出的观点有多少呢?
有些人能够侃侃而谈,心中已是有所看法和积累,才能够谈笑自如,而这种能力不是我们守着新浪微博看那个明星出轨结婚的消息所能得到的。
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更加要有自己的立足点,通过阅读来建立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才不会迷失其中。
在阅读开始之前,我们要了解脑子的偏好,对准偏好才可以越读越开心。
1. 脑子偏好简洁化、图像化和结构化的东西。
一幅漫画和一个长长的学术概念放在面前,脑子肯定是对漫画更有兴趣,同理,如果我们做的阅读笔记全是密密麻麻的字体,脑子下意识的就会产生抵触,所以我们做的笔记尽量简洁、结构化。
2. 抓住精力,在自己状态最好的时间进行阅读。
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早上、下午或者晚上进行阅读,最佳的状态下进行阅读对文字的吸收效率就会越高,产生越读越开心的感觉。
3. 抓住方向,带着兴趣和目标去阅读。
把阅读变成一件主动的事情,比如对时间管理有兴趣,就去选择时间管理相关的书籍阅读,久而久之当脑中摄入的概念和认知越来越多的时候,对这个领域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阅读不能像猴子捡西瓜一样,今天看到朋友圈说在看早起诀窍,我就去找早起相关书籍,明天看到营养搭配就丢下手中的早起书籍。对每个知识都浅尝辄止,产生的认知也就很淡。
4. 抓住记忆力。
记忆的养成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不断的架构、填充、在架构,输出分享,才能让书本上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文字。反复的回望笔记或者与周围的朋友转述自己的观点,一次次强化记忆。
5. 给予奖励鼓舞自己。
这个奖励不是一般的物质奖励,是更加深层次的奖励,心灵的快感。把对一本书的看法发表在朋友圈或者社交平台,别人点赞的时候产生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平常阅读到一篇很好的推文,在分享的时候也可以针对内容发表一番评论,但不建议直接把推文的精华内容复制粘贴到评论,而是加以自己的看法,这样才是自己的知识。
了解了大脑的喜好,我们就可以开始具体开展一本书的阅读了。
1. 选择书籍。
阅读,是指在可利用的时间内,按照自己所能理解的程度去进行阅读。
了解自己的水平,如果是一个初级的学习者去阅读一本高阶的书籍当然会产生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开始的时候尽量选择简单易懂的书籍,漫画类解读或者故事类分析有利于促进了解。当对同类书籍中的概念和原理已经成熟在胸后,再逐渐选择难度更高,理论性更强的书籍。
2. 带着问题去阅读。
阅读开始之前,先认真观察一下封面、目录和序言,在其中找出想了解的点。比如时间管理的书籍《吃掉那只青蛙》青蛙是指什么?跟时间管理是什么关系等等,开始正文之后才了解青蛙是最重要的任务,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上学时候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说先预习找出自己的问题,当真正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正好回答了自己脑中提出的问题,就会特别兴奋,整节课堂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道理是一样的,把阅读变成一种主动的事情,主动提出问题去找答案,比翻遍一本书漫无目的更加有效。
3. 做好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必不可少的。
当承载的信息过多时,也可以使用电子笔记,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
做笔记的重点放在书本中的概念和让你触动的句子。
根据二八定律,非虚构类图书中只有20%是核心信息,80%为填充数字和解释说明。
一本书往往要利用很多的篇幅,通过数字和例子去阐述一个概念,这样才不至于过分晦涩难懂。那么我们在阅读中也需要进行取舍,对于自己已经了解的概念可以快速进行阅读,把有用的知识筛选下来。
同时从书本中总结出来待看书单和待做事项,待看书单是书籍主题的一次拓展,在纵向上进行深度主题阅读,如果你以一本营养搭配的书开始阅读,随后一直围绕营养搭配进行拓展,那么不久之后就会对这个领域有非常不一样的认识。
4. 做好输出。
一个知识经历了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方为真正的阅读,很多人在阅读一本书并输入知识后,并没有及时的进行总结,那么按照记忆曲线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就会逐渐遗忘。
输出可以分为文字的输出或者是对别人的转述,在输出的时候,知识在脑中形成了再次的组织架构,记忆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重复的知识多了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自己的东西了。
阅读后产生的最大的感受就是,读的书越多感觉自己越无知。
在书籍的广阔世界里,自己了解的知识非常的有限,而一旦沉醉其中,就会产生阅读的快感,此时阅读不再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而是主动的能让心灵产生愉悦和满足感的事情。
推荐阅读彭小六《洋葱阅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