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个地方旅行,除了看美景,最抓人心的的应该是当地的美食了。
提及美食,往往每一个地方都有一道让人脱口而出的食物名片。比如无锡小笼,上海生煎,武汉热干面,四川火锅,西安肉夹馍,北京烤鸭……既然行在云南,自然想到云南的过桥米线。
向导几次强调,我们会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有一餐专吃过桥米线。这让我们对米线充满了期待,其实每天的自助早餐都会有米线,但是鉴于向导的重点推介,所以每次早餐也都故意将米线忽略,好为后面的米线专餐留足胃口。这个期待足足延续了三天,米线正餐终于如期而至。
我们一行人足足有20多位,依次落座在长桌两旁,这让人想起了百席长宴。服务员在每人面前摆上一拼盘,拼盘里有一片里脊五花肉,四片培根肉,一片火腿肉,一片胡萝卜,两个肉丸子,拼盘中间有一小碗,小碗垫着葱花,香菜,豆芽等拌料。对,拼盘边上还有一只碗,装满轻煮过的米线,看上去乳白细滑,晶莹剔透,像少女的肌肤。
待众人全落座,揣测着如何下口的档隙,服务员又为每位客人端来一大碗汤。服务员示意我们把拼盘里的菜品全放进汤碗,最后再把那碗煮过的干米线倒进大碗,如此,一碗过桥米线便做成了,就剩下吃了。
我惊叹于这种客人与主人对食物的协同开发,同时也对这种吃法表示怀疑。
众人自我开发着自己的吃食,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渴望和欢笑,有人还自作主张从邻桌借来醋瓶子,酱油瓶子,油辣椒瓶子,瞬间都成了颇有主见的自己的主厨。
在吞咽口水的抿嘴声中,大家都开始吃起来。
吃第一口,好像没品出味道,连续吃了几口,却沉默良久。
人群中终于有人嘟囔道:不好吃。这句话像感冒病毒,瞬间在饭桌上传开,很快从这头传到那头,从一桌人传到全场人。不好吃,不好吃,不好吃……
的确不好吃。这是预料之中的。不好吃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种。
首先,这样如流水席一样的做法,缺少锅气。尽管过桥米线的汤据说是特制的,每碗汤上层都有鸡油覆盖,但是从锅里出来,再依次上桌,还要跟吃客介绍吃法,别说锅气了,这汤都冷了,用冷汤泡出的生肉片,能好吃吗?
其次,就算这样的做法没问题,是当地人惯用的做米线的方法,假设已历经几百上千年的检验,但是那只是针对当地人的胃的检验,一个几千里之外的胃,谁知道它的喜好啊。要不然也就没必要分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了。
再次,其实,招牌小吃本来就不好吃。所谓招牌,多半都是经过商家包装的,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口味,都会把本地的道地口味改良,进行大众化。因为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一般本地人吃饭的饭店和游客吃饭的饭店绝对不一样,本地人只选口味舒适的,游客才会选择所谓特色菜,招牌菜。招牌就像被二次开发的景区,商业味大过生活味,只有那些隐藏在深巷的古宅,才是当地人居家的日常,充满了烟火气。
最后,游客对某个地方的所谓著名美食往往抱着过高的期望而来,却忘记了再美味的食物都是源于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天上的蟠桃宴会。所以,适当缩小对地方美食的期待,有利于对食物保持客观的评价。
总之,一道过桥米线带来了诸多思考……
最后在一片不太友好的评价中,每一碗米线都被吃得干干净净,有几位客人的碗连汤也被消灭干净。
当评价只是评价,体验只是体验,解决现实的饥饿才是真理,过桥米线做到了,因为大部分人为了迎接心中的美食已经空腹半天。
其实,据说发明过桥米线的初衷也仅仅是妻子为了解决作为穷酸书生的丈夫的饥饱。
果真这样的话,夫复何求?足矣,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