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父亲应该算是政府工作人员吧,在那时还没有事业单位一说,我很小的时候,只记得他因为驻队,每天骑着叮当响的破自行车早出晚归。
母亲中专毕业后顶了外公的班,成为小村子的小学老师。
我4岁的时候,母亲生了弟弟,家里被罚款2000元,在那个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2000元真的是一笔巨款。母亲和父亲因为超生,工作调动到了更偏的小村庄,工资也缩水一大半。
罚款借了很多亲戚的钱需要还,家里还有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工资也仅够维持生活。父母虽然并没有太多抱怨,而4岁的我,已经开始品尝到生活的艰辛。
我要在父母亲上班期间帮着外婆照顾弟弟,在母亲下班之前摘好家里的菜,把饭煮起来,在母亲上班去后洗好碗筷,收拾干净厨灶,甚至和父亲一起去田里插秧,因为家里的米不够吃。
餐桌上永远是自家种的青菜,没有荤腥,只有母亲因为要喂奶,偶尔会有一点点肉可以吃,就算再少,她也会分给我几口。
再后来,我5岁,弟弟稍微大一点,外婆能照顾得来,母亲就带着我上学,去她的班上坐到最后一排,既是看管也是我的启蒙教育吧。
我的童年记忆里,没有零食、糖果这种存在,吃得最多的零食是放假帮着家里扯花生时那种还没长大成熟的花生,甜甜的,脆脆的。
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工作再次调动,到一个小镇子,这期间的居无定所是我最深的印象,从借宿在大姑妈家,到全家挤在母亲教书的小学单人宿舍,再到政府大院后面低矮的瓦房,短短的一年里我们搬了四五次家。
政府大院后面的瓦房,房间格局很逼仄,有厨房、卫生间、两房两厅,总体建筑面积却不大,而且漏雨,每当下雨的时候,滴滴答答满是雨水,床上也没法睡人,母亲只好搬出大大小小的盆桶接雨,然后一家人缩到没被雨水淋到的角落将就一晚。
虽说房子很老旧,却是我第一个把它称之为“家”的地方,在这里,我拥有了我自己的房间,一张属于我自己的小床,一个大书架,甚至靠窗有一张写字桌,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美好,即使窗外就是别人的的菜园,经常有浇大粪的臭味传进来,即使漏雨漏的没法入睡,这都掩盖不了我拥有这一方小天地的快乐,我可以在桌上写写画画,也可以在这里枕着明月进入梦乡,我还极力搜寻书籍,别人看过不要的《演讲与口才》、《故事会》都被我求回来,妄图填满我大大的书架。
父母的工作总算开始走上正轨,家里状况也在慢慢变好,父母甚至经过商量后,挤出一笔钱把瓦房的屋顶修葺了一番,虽说还有些漏雨,总算勉强可以住人。餐桌上也慢慢有了些肉色。在我六年级毕业的时候,父亲甚至给我买了一辆旧自行车,让我学习骑车方便初中上学。
屋门前是一条逼仄的走廊,从这头到那头不过短短的一百米的距离,它见证了我磕磕碰碰的学车历程。
即使现在父母在城里买了大房子,有了各种电器现代化设施,我仍旧怀念那个老旧的瓦房前无忧无虑的夏天,树荫洒下的阳光,既不热烈也不温和,却照亮了我的童年。
叮叮当当的车铃声,父母的戏谑声,我不甘倔强的吵闹声,最美好的童年,这一切都埋葬在我六年级毕业的那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