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咏同心芙蓉诗》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杜公瞻,生卒年不详,隋代文学家,博陵曲阳人(今河北保定一带)。隋卫尉杜台卿侄子,官安阳令,曾奉敕编纂《编珠》。
即便是诗词爱好者,熟悉杜公瞻的人也不多,可是他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贡献却很大。南北朝时期宗懔著述《荆楚岁时记》,以亲身经历记录了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涉及民俗和门神、木版年画、木雕、绘画、土牛、彩塑、剪纸、镂金箔、首饰、彩蛋画、印染、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以及乐舞等,是研究古代民俗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到了隋代,杜公瞻为《荆楚岁时记》作注,并将《荆楚岁时记》所记南方风俗与北方风俗进行比较。后来《荆楚岁时记》和杜公瞻的《荆楚岁时记注》一起流传,人们习惯上仍将其称作《荆楚岁时记》,从而使南北朝后期中国南北方的岁时风俗荟萃于一书之中,对中国岁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荆楚岁时记》和《荆楚岁时记注》在唐朝被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也就是日本的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日本从中国全面引进各种先进的文化和技艺,包括经史子集、建筑美术、民俗宗教等等,从而成为具有汉文化内核的日本文化。就拿风俗来说,不少完全照搬汉文化,这在成书于日本宽平三年(891年)的《日本国见在书目》中就记载了《荆楚岁时记》,并且在以后成书的惟宗公方的《本朝月令》一书中,曾多处引到《荆楚岁时记》,以《荆楚岁时记》作为岁时习俗的典范来学习仿效。同样韩国也是在宋明时期传入《荆楚岁时记》,并以之为圭臬。因而可以说,杜公瞻和宗懔对传播汉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杜公瞻生卒事迹不详,如今仅存诗词一首,就是这首《咏同心芙蓉诗》。“同心芙蓉”指的是“并蒂莲”,芙蓉在古代是描写盛开荷花的词语,亦称“夫蓉”,汉辞典《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而并蒂莲则是荷花中的变异品种,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因而俗称并头莲、合欢莲、瑞莲等,为荷花中的珍品,其生成的几率仅约十万分之一。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灼灼”:鲜明状貌,《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晋陆机《拟青青河畔草》诗:“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都是描写植物的艳丽颜色。“亭亭”:直立高耸的样子。首联描写并蒂莲的整体状貌,大意为:并蒂莲是荷花中的祥瑞珍品,在水中亭亭玉立,宛若芙蓉,娇嫩欲滴,艳丽非凡。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并蒂莲一茎双花,单独的一根绿色茎杆,上面两朵红色的荷花相互辉映。颔联描写并蒂莲的花苞形态,对偶工整,“一”对“双”,“孤”对“共”,“引绿”对“分红”,观察细腻,描写轻盈,用词凝练隽永,生动传神。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颈联描写并蒂莲的颜色和香气。并蒂莲的颜色鲜艳明亮,娇嫩欲滴,吹弹欲破,把歌舞女郎的美丽脸庞马上就比了下去,荷花的香气四溢,随着舞姬的衣袖到处飘溢。颈联用并蒂莲和美丽的舞姬相比较,从而衬托出并蒂莲的娇艳和清香,确实是超凡脱俗的瑞品。其中的“夺”和“乱”非常巧妙,犹如神来之笔,刻画得惟妙惟肖。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尾联抒情,莲花本来就可以让人想念爱怜,更何况是同茎的并蒂莲呢?这里感慨自然造物是如此神奇,本来莲花就是超凡脱俗的仙品,让人倾慕已久,没想到还有并蒂莲这样的奇迹,怎么能不让人惊叹和爱惜呢?
杜公瞻的这首诗,描写了荷花中的变异珍品并蒂莲,从远至近,从形态到颜色和香气,用美人来衬托比拟,清丽而不秾艳,雅致而不俗媚,精致凝练,含蓄隽永,当属咏叹荷花的佳作。
虽然杜公瞻只留有一首诗,可以看出其诗词功底深厚,才思敏捷,风格颇有魏晋南北朝诗词的飘逸和神采,五言律诗对仗工整,格律严谨,富有节奏,当是隋朝律诗佳作的代表。
2019/7/3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