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个社会敏感词汇,屡屡下跌的结婚率与不断攀升的离婚率扑面而来,许多年轻人谈婚色变。作为一个即将走过从二十岁向三十岁一般岁月的人,结婚作为人生大事重中之重像一座山摆在面前。
在中国的传统中我们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家长包办婚姻是多少文学作品抨击的对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我们文化传统,于是结婚生子,许多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变了,各种外来文化冲击我们的思潮,爆炸信息让我们的应接不暇,那种两个人相守一生的小日子似乎已经不再满足大多数的人需求。
托这个世界的福,平凡人见世面的路子在不断增多。中国人注重读书是印在骨子里的,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现在我们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对于平凡人显得触手可及。小时候的教科书常常讲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网络的普及使得许多信息对于我们触手可及,我们看到了我们眼中更大的世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看到了充满无限诱惑的更大的世界,然而我们中又有多少人具备去看的实力?我们想做的事情太多,可是能做的事情又太少,焦虑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通病。
我见过很多感情甜甜蜜蜜的女孩子,当然也认识不少不想结婚的女孩子,其中缘由不尽相同。有人是还没遇到一心人,有人觉得一个人也能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还有很多人害怕被婚姻中的种种束缚。我常常想婚姻到底是什么,当然基本都没有什么结果,以一个未婚人的身份去思考婚姻始终是如雾里看花,当未来某天步入婚姻生活的我再来回想,大概是觉得可笑的。当然我看过很多已婚人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告他人,如果有一天结婚希望是因为爱情,当然也不乏有人说婚姻不仅仅是爱,更重要的是合适。有句话说读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一生,大概用在这里非常贴合,我们依旧不知道如何面对婚姻。
于我而言,一个人的日子太难了,我希望有一个人一起分担生活中的磨难,分享一点点的甜。我曾经非常希望婚姻帮我筑起一层保护壳,帮我遮去一部分风雨,可后来我发现婚姻关系其实很脆弱,它经不起生活的摧残,即使是茶米油盐日复一日也能将它磨穿,有时候婚姻不能给予我们想要的安全感。两个人一纸结婚证,就像是甲乙双方签订合同。明明结婚誓词说得那么好从今往后,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无论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可我们都知道每一份合同都存在违约风险,只要付得起违约金。而在婚姻中违约的成本越来越低,舆论环境越来越宽容。曾有人做过一个比喻,当我们坏掉一个插线板,我不会想着如何去修补,而是想着丢掉再买一个新的,就像当我们的一段关系出现问题我们不去想着如何修复,而是撇清所有关系。
有相当一部分人害怕结婚是害怕伴随婚姻而来的种种责任,可是我们真的仅仅是害怕承担责任吗?诚然,生育对于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从备孕、怀孕、生产到产后恢复以及家庭与职场的平衡,女性都顶着巨大压力。千百年来我们对于母爱的传颂让我们根深蒂固的认定这种伟大的爱是每一个母亲的必备品格,然而事实是母爱不是天生的,很多女性对于家庭的奉献是值得并且应该被珍视的,而不是在日复一日的歌颂中成为理所应当。我常常想女性抗拒结婚,抗拒结婚后随之而来的生子,抗拒生子后附带的种种绑定的责任,她们或许并不是真正的抗拒结婚生子,而是害怕在一段婚姻里孤军奋战。中国有几千年的男耕女织生活,女性生来的职责便是打理好内宅,后来我们有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也是喊了几十年,新时代对于女性的要求既能驰骋职场,又能挥舞厨房,当我们越来越多的呼吁男性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时,反映的恰恰是男性的缺位。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新旧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的矛盾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我们欣赏事业有成的铁娘子,拥有一份事业成为优秀女性的标配,全职太太似乎成为了一种政治错误。可是社会对于一个家庭并不美满男性的包容要大于女性。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当时年纪小模糊的印象里只剩下无休止的争吵以及出轨,后来再看已经不知道这段婚姻悲剧究竟是谁的错,宋建平的沉默与漠不关心,林晓枫的歇斯底里,以及最后林晓枫私生子身份的揭开,多么讽刺。婚姻是一段旅途,途中诱惑太多,出轨这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总是这样半遮半掩,生怕一旦揭开半遮半掩。生活已经很苦了,本想找个人相互扶持,可是却又不得不提防着不被背后捅刀还被人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