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时隔76天,我又回到微信公号了。
那些曾经说过的狠话——如果哪天我不做微信公号了,我就把微信给卸了——还在耳边嗡嗡作响,转眼自己却贱兮兮的重新登陆微信,想要发个文。
果然,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啪啪啪,被自己狠狠的扇着耳光。那感觉,简直比容嬷嬷扇炩妃还狠。
本来三分钟热度,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热火朝天的干了三天,转瞬又凉了。就像赶路的人,走三步,退一步,真不知道何时才能到终点。但转瞬一想,人生从生到死本来就是一个悲剧,也就释然了。
不得不说,在自我安慰这件事上,我是认真且坚挺的。
有开始,有停步,有蹉跎,有前进,一点一点,曲曲折折的走,也没什么不好,是吧?
不过,说到打脸这事儿,还真是一出接一出。
比如,某天信誓旦旦的立下壮志,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先写个100篇,然后,两个月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比如,某天下定决心要学好英语口语,下了APP,交了学费,加了群,哼哧哼哧学了两个月,之后就没影儿了。
再比如,立志要减肥,减着减着,看着体重秤上蹭蹭上涨的数字,心里无限悲凉,可管住嘴迈开腿这事儿真的不容易。
于是乎,这个焦虑的姑娘,只得反复拿出几年前自己很喜欢的一条裤子,对着镜子左看看又比比,然后挣扎着把裤子提到腰间。
其间,她不得不用尽全身力气猛吸一口气,吃力的拉上拉链,以此来刺激自己。当腰被勒得不敢呼吸,眼看着拉链要崩的时候,她在心里又暗暗发了一回誓:姑娘,你真不能再胖了。
可是,后来,就没了后来。
就这样,一幕接一幕,一场接一场,回首过往,只感觉,脸上都是巴掌印儿。
但好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总是不安分,总想做出一点改变。
于是,开始折腾。
抛弃此前熟悉的领域,跌跌撞撞重新开始。从最开始怯于见人,慢慢发展到可以自然的跟别人谈天说地,侃大山。从最开始处处小心,到尝试着开始独当一面。
认识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姑娘,家世背景顶呱呱,属于早已实现财务自由,而且是可以靠脸蛋吃饭的那种,但她偏偏工作能力特别强,特别拼命,特别卖力,坐着高管的位置拿着高薪却特别平易近人。
认识了一位老人,快七十岁的年纪,丝毫没有退休的意思,工作起来,每天还像打了鸡血一样。
结识了一位高管,六十岁了,却果断放弃以前安稳的工作,从头开始新的人生征途……
这些遇见,这些认识,会让人在他们面前不自觉的生出一种敬佩,也会不自觉的感觉到自卑。套用老妈的话:啧啧啧,你看看人家!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联想到最近的一些遇见,发现人生确实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
当你一直处于一个稳定、熟悉的圈子中,渐渐地,你的生活和视野会受到局限,你可能在你的圈子里很牛,觉得身边的人都很LOW,自我感觉良好,这种看来很风光的样子时间久了反而会麻痹自己。只有等你真正跳出这个圈子,遇见比自己更牛的人,你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
就好像,一个小本科被丢进博士圈,或者一个从未留过学的人被置身于周围都是世界各地留学归来的人的环境中,你会突然发现,他们经常聊的话题,讲的生活学习经历,你连话都插不上。
这个时候,你便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差距和局限。
但即便如此,受所在环境的限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局限,正如最近那篇大热的“藏在县城里的万亿生意”中所说——“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只是装在不同的井里。”
可是,即便是井底之蛙,我们也要尝试着多换几口井,看看不同井上的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