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春秋晋平公时期,南阳缺一个地方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平公很吃惊,他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做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的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让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孔子听说这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顾及个人的恩怨情仇和亲近关系,而要考虑事情的本身,对不对,合适不合适。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为个人是自私被人看不起,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利益魏前提,这是最大的“私心”,受人尊敬和崇拜。
同样是自私,格局不一样,境界不一样,眼光不一样,胸怀不一样,小自私只能得到暂时的利,不要急功近利就是个人小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大私心,同时也能过得长远的大利。
此时,我们是否明白了最大的自私是无私,凡事都有因果,怎么选择在于自己,但是你想要什么果,就要种什么因。
我们很多人都听过盲人晚上打灯笼的故事,盲人的灯笼在无私地为他人指路的同时,也使自己免于被撞的危险。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一个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
把自私从心里赶走,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