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样一个段子,印象深刻。
有一群人闲聊,说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躺在棺材里,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你最希望站在旁边的人怎么说?
大家各抒己见,希望被评价成功的、诚信的、怀念的,只有一个人,他说,我希望他们在喊:你看,他动起来了。
不知道你怎样看这句话,当作一个段子呢,还是冷笑话呢,还是佩服他的思维逻辑,还是想到“动”这个字?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心里有一个目标,要减肥、要学习、要努力工作,可是想归想,做的时候,却总依然故我,随波逐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过段时间,蓦然回首,发现又浪费了大半年,沿袭着之前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
心里有想法,跟实际有行动,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昨天的学习,老师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一只手拿着茶杯,一只手捧着壶,当我们的壶在不断的往茶杯倒热水的时候,水杯溢满了,手会感觉烫,你必须作出选择,要么抛弃壶,要么放下水杯,感觉到痛,才会逼着自己去变,去取舍。
深以为然,当我们想作出某种改变、或者自讨苦吃,在安逸的工作生活之外,学习提升自己的另外一样能量,我们总是会有退缩,有迟疑。
当感觉到痛,被某种情绪刺激,体验到这件事情的必要性紧迫性,内心才会有动力,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去改变,去努力。
必须感觉到痛,体验到痛,才会有更多的动力,才会愿意动起来。
深以为然,想到我自己的现状,因为不像之前那么困顿,总认为有后路可退,我有点安于现状,可内心却又隐隐觉得不甘心,既想出去工作,又想在家做自己喜欢的事,处于矛盾之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假如没有后路,没有选择,那么就会义无反顾,往前了吧。
有时候我们又会过于理想化,想要的太多,想做的太多,一个都舍不得放弃,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同时做好多件事,就会牵扯精力,最终导致一样都做不好、做不精。而且每天把自己弄得很辛苦,疲于奔命,结果只是感动自己,可是因为精力太过分散,每件事情都没有往深处钻研,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一段时间只能做一件事,少即是多,集中自己的能量,聚焦目标,
总结收获:只有自己痛以后,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才会有动力去改变,改变不只是一味的多,而是要学会取舍,学会平衡。
大家好,本文由拂尘记原创,写日常感悟,聊亲子日常,拂生活尘埃,感人间之爱。欢迎关注,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