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家风”亦即“门风”。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我的理解应该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被家庭、家庭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作风、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称之为“家风”或者“门风”。
“家风”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跟家庭、家族的贫穷与富有、社会地位没有关系。不论贫穷与富有,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特定的家风。有的家庭、家族的家风用文字记载了下来,即所谓的《家训》、《家范》,绝大多数家庭、家族的家风则是通过口耳相传延续下来。
“家风”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还可称之为 “家庭文化”。作为“文化”现象,“家风”跟生物基因一样,是可以遗传的,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不间断的传递、延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特定的风俗、习惯、作风。良好的家风可以使家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良的家风会引导家人走向歧路。家风对于家庭、家族成员发展和家庭、家族的社会形象意义十分重大。
家风好不好,对外还决定一个家庭树立什么样的社会形象,决定能不能获得积极的社会评价、社会威望和社会的尊重,也就是能不能赢得积极的口碑和广泛的人脉,预示着家庭、家族未来的兴衰,事关重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虽然是比较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但家庭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家风好坏不单纯是家庭的私事,也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建设。家风好,会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家风不好,会给社会风气造成污染。
做父母的不要总指望掌握几个“绝招”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教育好,不要把家庭教育简单化、庸俗化。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不得,一定要重视家风建设。
“家风”看起来很抽象,实际是很具体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风应该是全家人共同创建,也应该是全家人共同遵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相对稳定的家庭习俗、风尚、风气。
如何培养良好的家风呢?
第一是父母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
这不是口号,是行动指南。虽然说每个家庭都是特殊的,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传统文化,家风也应该有独特的个性。但每个家庭都是跟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孩子们长大后都要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建立家风,必须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成员的要求,使家风既有家庭的个性特征,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家风,才能使孩子将来能立足于社会。
第二、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
家风是家庭全体成员共同制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但家风的决定者,或者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父母。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家风。家长的自身修养事关重要。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这不仅是以身作则的问题,而是父母的人格决定家风的方向,自然也决定孩子发展的方向。
第三、利用家庭集体教育和影响孩子。
所有家庭成员要统一思想、行动一致,哪个家长都不能放任自己,谁也不能迁就孩子。也就是说,教育孩子不能只靠某一个人,而是一个教育的整体,而这个教育的整体,实际上就是家风。
第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是教子的先决条件。在家庭生活空间里,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民主平等的关系、文明礼仪的风气、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等,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和催化因素。
第五、创造优美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营造并非指生活用品的时髦和高档,关键是要整洁化、条理化、知识化,孩子置身其间,可得到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从而产生向上的精神力量。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创造一个整洁、优美、充满生机的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第六、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所以,要想孩子讲文明、有礼貌,家长就不能出口污言秽语,举止粗俗野蛮;要想孩子爱读书、有学识,家长就要多看书报,不能整日搓麻将打牌;要想孩子情趣高雅,家长就要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总之,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关于家风建设的自我反思:
继续发扬爱阅读、爱思考、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保持敏感与敬畏。提高自身修养,常换位思考、提升同理心。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勤练笔。饮食合理、有度,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尊重、理解、关爱家人,保持微笑,好好说话,多倾听、少说话。创造整洁、优美、有序的家庭环境。心怀利他思想,与时俱进,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深耕,系统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并践行、写反思、写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