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成
- 本科人力资源专业
- 在某大型企业做人力资源岗位2年
- 目前在某K12培训机构任初中语文老师
1. 从人力资源岗位转到教育,是怎么考虑的?
做这件事情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我从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想我以后适合做什么工作,或者说是终身要致力于哪个行业。从大学的时候开始有意识的往这方面思考,但是大学四年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并没有想的很透彻。当时也在纠结考不考研,但后来又想,与其这么一直读下去,还不如多体验一下,看看到底能不能明确了,所以就直接工作了。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我也一直很纠结,刚开始的时候动力还比较强,后来慢慢就很被动了。那时候就开始想我要做什么,然后就看相关的书、视频、演讲等等来整理自己的思路。从2017年的上半年就打算离职了,一直在纠结纠结,后来面试了几个人力的工作,但种种原因没有成。然后我就评估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等……
其实是想当大学老师,但是能力达不到,小学老师的话,没有那种满足感,所以我就定位到了中学。开始想的是教数学,我有教数学的经验,但是考虑了一下,教一两年可以,但是五年十年就不行了。后来又定位到了历史和语文。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就选择了语文。语文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挑战,比如发音和书写。但一想到这件事情,主动性就很强,就很想去做这件事情,所以我就去勇敢地投简历,去面试。
在发音方面的话,开始我是没有信心的,就有意识的去找方法,慢慢就发现并不是特别难,把舌头的轨迹和口腔的动作幅度掌握好了,舌头的路径对了,发音就对了。20多年错误的发音习惯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道和术的问题上,术的问题是可以被改变的。
2. 2017年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离职。如果在一个工作中,做的特别被动,缺乏积极性和动力,像我一样就容易变得迷茫徘徊,会一直想我到底该去做什么,但就是不敢跨出那一步。这些可能是源于一种对未知的恐惧,你不知道前面会经历什么。之前我接触过一个做决策的方法,是斯多葛学派的方法,一件事情,如果做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不做的话,最坏的结果又是什么。我就有意识的去做了一下,发现如果我不离职的话,待到2017年的年底是没什么问题的,不影响我以后的发展。但若是离职,离职越早对我来说是越好的。这时候我就在纠结我要不要等到2017年年底,但最后一想,还是赶紧离职,否则每天都是这种被动的状态,太浪费时间,所以就离职了。一提出离职之后,整个人的情绪瞬间就变了,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了。之前想的一些恐惧的东西,其实很多都是假想出来的。当你克服了这个恐惧之后,其实发现并没有那么可怕。
不过离职需要谨慎,尤其是像我这种转行的。如果你没有评估出你真正适合做什么,或者你真正想要什么,而是说我待够了,我想离职,但是后面的事情还没想明白,还是要谨慎一些。
目前我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定下来。目前状态整体还是可以的。
3. 2017年一直想做但没做成的事情?
工作上的话,2017年年初计划做对人力资源工作以后整体的一个工作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一个系统的整理,这个没有完成的很好,整理了一段时间,但是不够细,不够满意。
另一个就是写一部小说。尝试写了几页,但最后半途而废了。除了时间精力上确实很难达到,发现还是动力性不够强,自己的积淀还是不够,整理不出一个很完满的想法。以后在这方面会有一个更深度的探索,写还是很重要的,只有自己先做了慢慢才能摸清道路。当时脑子里有故事在,但还不是很明确。写作不简单,开始的时候需要硬着头皮去写。
4. 你最喜欢的一本书?原因?或者说出几本对你影响很大的书?最近有没有想读的几本书?
《南怀瑾选集》,这里面融合了儒家、道家还有佛家的思想,可以统称为国学,不过以我现在的智慧和阅历有些东西还理解不透,但多少对我有些启发。要明确真正该做什么,你的初心,要真正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些偏哲学的道理对我有所启发。
《老残游记》、《飘》、《王阳明传习录》。读《王阳明传习录》的时候感觉里面的东西和我当时心境很契合,有种击中我的感觉。其中的一句话印象比较深刻,大体意思是把小事做好了,从小事中就能成长。
计划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书。
5. 你怎们看待与领导或同事之前的沟通问题?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在沟通上,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会采用PDCA模式,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调整(action),当一个信息你不完全确定时,一定要想办法确认,开头不对了,后面的就全是错的。领导传达某些信息时,你当时一个劲点头说自己知道了,但真正去做的时候发现自己知道的不全,你不好意思问他,怕领导怀疑你的能力,怕占用领导的时间……与其说做错了再去向领导承认错误,不如说想一些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再找领导确认一下。在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常总结常反思,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做错的地方记下来,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
6. 在近几年,你购买的什么东西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
书。
箫。从大一的时候开始折腾着玩,我觉得自己五音不全,但对音乐方面的东西很喜欢的,自己就想着去探索一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触动,一些你感觉不可能的东西,当你真正做了会发现并非不可能实现,比如开始的时候我就想自己能吹出一首曲子是不可能的,但后来慢慢真的能吹出曲子来了。当时手指也不算灵活,就有计划的练手指。一件事情你想到了,就有计划的勇敢的去做,一步步来,平衡好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慢慢做,总会有进步,总会有收获。做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没必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大学的时候周围的人总是跟我说你别唱了别吹了,但我觉得没什么,我比较乐观。我的抗敏感性还是可以的,别人虽然会说我,但是我自身还是能够承受住的。慢慢就觉得周围人的看法就更无所谓了,他们也慢慢习惯了。我之前唱歌也不行,但在 KTV 我会主动去唱,甚至唱的浮夸一些,本身就是娱乐放松。现在我唱的越来越好了。
7. 你有没有一件失败的经历促成了你后来的成功?
我觉得自己现在受的挫折或打击还不是很够,现在甚至有种找虐的心理。
8. 有没有一句对你影响特别深远的话?可以是你自己总结出来的,也可以是别人说的话。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一些。
9.怎么看待心灵鸡汤?
我还挺喜欢喝鸡汤的。鸡汤本质上是很好的东西,之所以现在鸡汤成了一个贬义的词汇,是因为我们说的太多而做的太少。鸡汤大都是讲的一些有用的道理,可能由于我们体悟的少,或者是有的鸡汤没有给咱们指出一个行动方向,导致很多人去反鸡汤。
10. 你做过的最有价值的投资是什么?可以是金钱,时间,精力或者是其他。
阅读与写作。只读书不写作效果比较差。我每周的话会写1000字左右的东西,比如说书的读后感,每周看完一两本就会写一写。如果仅仅只是读书的话,对书的知识点的提炼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是达不到的,通过写可以把这些知识更充分的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11. 你喜欢的一个不同寻常的习惯或者是一件荒缪的事情是什么?
坐着睡觉或休息。坐着休息一是因为我消化不好,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想练一下静坐的能力,结果容易睡着,就走偏了。
12. 在最近几年,有什么新的信仰,行为或者是习惯极大地提高了你的生活?
早起。
13. 你有什么要给即将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职场人士的建议?你认为他们应该忽略什么样的建议?
坚持努力。去坚持做那种持久性更强、有长久效应的事情,比如读书。去做那种不仅有利于自己,还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工作方面的话,耐下心来,从小事做起,把做小事当作对自己的修行。给小事赋予一些意义的话,更容易耐下心来去做。
14. 你听到过哪些糟糕的建议?
你别想的那么好。比如安安心心回老家工作类似的建议。当然这种建议接不接受还是要根据现实情况下的状态来决定。我目前还有那种未完结感,还需要折腾折腾,但是会给自己设置一个期限。
15. 最近几年,在拒绝这件事情上,你在哪些方面变得更好了?比如外界干扰、别人的邀请等等。你用了哪些方法或者是技巧来提高的?
我拒绝能力偏弱,但也有提升。我在有意去拒绝做一些无效的事情。如果双方仅仅是做一些吃饭闲聊这种只是为了消磨时间的事情,我会拒绝,我会考虑做某件事情的长远效应。但如果确实别人需要帮助,那就不能太过自私。
16. 当你倍感压力,注意力不能集中时,你会怎么做?
静下来休息,溜达溜达,或者写点的东西,我自愈能力还可以。
17. 特别渴望获得的一项技能或能力?
书法,优美的字体对我来说很重要。
18. 你自己的哪些特点让你最痛恨?
睡觉太多,一天八九个小时才能满足我的睡眠需求,睡眠多代表了我精力的不充沛。
19. 你接触过的人中,哪个人给你的影响最深刻,最让你难以忘怀?
各种各样的人综合起来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每个人对我都有一定的启发。
20. 坚持做过的最久的事情。
阅读。从大一就开始读,读了200多本,平均一周一两本。
总结:
- 一些恐惧的东西,很多都是假想出来的。当你克服了这个恐惧之后,其实发现并没有那么可怕。
- 写作很重要,并且不简单,开始的时候难,但也要硬着头皮去写。
- PDCA模式,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调整(action)。
- 一件事情你想到了,就有计划的勇敢的去做,一步步来,慢慢做,总会有进步,总会有收获。
- 阅读与写作要同步进行。
- 早起。
- 坚持去做那种持久性更强、有长久效应的事情。
- 保持耐心,从小事做起,把做小事当作对自己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