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 [qiú nǜ],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
故冬不按蹻 [qiāo] ,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鼽衄:鼽,指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白话解:
黄帝问道:自然界的气候有八风的异常,人体的经脉受邪有五风的病变,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回答说:八风变化过度,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后,首先进入经脉,再通过经脉进一步深入,而触动五脏,于是发生疾病。一年四时的气候之间有相胜的关系,如春气能胜长夏气,长夏气能胜冬气,夏气能胜秋气,秋气能胜春气,这就是一年四时之气相胜的情况。
东风常发生在春季,最容易引起肝脏生病,而肝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颈项部位反映出来;南风常发生在夏季,最容易引起心脏生病,而心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胸胁部位反映出来;西风常发生在秋季,最容易引起肺脏生病,而肺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肩背部位反映出来;北风常发生在冬季,最容易引起肾脏生病,而肾脏的气血盛衰情况,常在腰及大腿根部位反映出来;长夏季在春夏与秋冬四季的中间,也就是夏季最后的一个月———六月,这个季节在五行中属土,最容易引起脾脏生病,而脾脏的气血盛衰,常在脊背部的腧穴上反映出来。
所以一般认为,春季得病,疾病的症状往往表现在头部;夏季得病,疾病部位常在心脏;秋季得病,疾病的症状往往表现在肩背部;冬季得病,疾病的症状往往表现在四肢。所以说,春季容易发生鼽衄病,夏季容易发生胸胁部的疾病,长夏容易发生脾脏虚寒的腹泻病,秋季容易发生风疟病,冬季容易发生痹病和厥病。因此,若能适应四时的变化,在冬季不做过分的活动,保持体内阴精充沛,阳气潜藏,那么来年春季就不会发生鼽衄及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季就不会发生胸胁部的疾病,长夏就不会发生虚寒腹泻病,秋季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季就不会发生痹病、厥病、完谷不化的腹泻以及汗出过多等疾病。人身体中的阴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同树木必须有根那样重要。所以冬季能保养好阴精,春天就不容易发生温病;夏天暑热之气旺盛,人体应该出些汗,但如果应该出汗而不出汗,到秋天就会发展成为风疟病。上述这些道理,可以说都是根据四时而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