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亲子篇7/21

1、最触动自己的段落原文

孩子们有着为你以及整个家庭的幸福奉献自己的需要 。为此 ,作为父母 ,首先要去激励这种给予精神 ,帮助孩子明白他们需要分享什么 ,以及用什么方式分享才可能被更好地接受 。激励 “给予和接受 ”意味着主动珍惜相互间的交换 ,积极地帮助孩子们找到适当的方法在给予的河流中贡献一己之力 。
孩子有这么多的礼物送给我们 ,为什么我们却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做得太少 ?有很多的因素妨碍了孩子们的奉献 :很多人不认为他们有什么可以奉献的 ;家长们常常意识不到这种奉献需要自愿付出 ;还有些家长们习惯关注负面的东西 ,不懂得花心思肯定孩子们做出的正面奉献 。很多家长会依照自己的时间表规定了孩子 “应该 ”在什么时间和采取何种方式奉献什么 。

2、看到这些段落让我有什么感受/领悟到什么?

很心疼,很心酸。常常无视亲人以及其他人的给予。不但没有看到这种给予,也没有珍视这种给予,甚至还引发冲突,最后一片好心换来的是矛盾和埋怨。

孩子不是没有奉献精神,而是被夜以继日的各种原因阻碍了。

3、这些段落文字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哪些事情?

(1)新闻上的一个12岁小男孩,给老师请假休学一年,要赚钱给母亲患肾。母亲已经病了好久,父母都瞒着他,怕影响他学习,父亲默默扛起家庭的重担。当孩子偷听到母亲得的是尿毒症,需要尽快换肾。小男孩就向老师提出休学一年救母亲。父母忽视了孩子想要为家庭奉献的需要。

(2)小时候妈妈胰腺炎住院了,看着妈妈面容憔悴,也怕万一妈妈没有治好,不愿离开医院。可是大人们都说,你又帮不上忙,你还要上学,快回去。硬是倔强得比肯回。还被说成是不懂事。

(3)我的女儿那时候才1岁多一点。话都还说不明白。她奶奶做了一个小手术,医生不让做重活,自然也就不能抱孩子,怕撑着伤口,就想让孩子去别地儿玩儿。可是她偏不,非要在奶奶跟前,跟她说奶奶不能抱她,她也不闹,但也不走。就坐奶奶窗前咿呀咿呀的说着什么。

4、从这些事情中我觉察到什么?

孩子天生对家庭是有奉献的需要的,他乐于奉献。却没有得到成人的珍视,不但没有被珍视还被认为是不乖,不懂事,不听话。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封闭自己了,做什么都是错,那就不做了。

太缺乏对孩子的觉察,对孩子奉献的觉察,常常理所当然的主观臆断。

5、觉察到/感悟到的内容,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如何实践。

用心倾听孩子的讲话,用心觉察行为背后的需要,不要主观臆断的去评判,会让孩子很伤心,会将孩子的用心拒之门外,让孩子封闭自己。

如果当下没有觉察到,事后有所觉察,一定一定向孩子诚恳的道歉,不要摆家长的架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