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肝俞与胆俞穴
(1)肝俞穴
位置:位于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肝有病,肝病治此。可用俞募治疗(肝俞穴+肝的募穴)。可针,可灸,两边一起进行。
帮助诊断:有肝病,第九椎有压痛点。
(2)胆俞穴
位置:第十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按时间的时症,晚上十一点到半夜一点发病,可在胆俞上治疗。
胆有问题,第十椎有压痛点,尤其是胆结石,压的会很痛。
四花灸
两个胆俞,两个膈俞,这四个穴道同时灸,成为四花灸,是治疗肺结核非常好用的穴道。
14.脾俞穴与胃俞穴
(1)脾俞穴
位置:位于第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脾主四肢,四肢上的问题,不管是肌肉,还是关节痛、风湿痛都可以在脾俞穴下针。土可治水,脾主少腹,肚脐以下的腹部水肿通通可用此穴。
(脾脏有问题,很明显的表证是身体感觉沉重。)
小孩子不吃东西可以灸脾俞穴,配合身柱穴,会长的得高大。
(2)胃俞穴
位置:第十二椎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胃病治此。俞募治疗,中脘+胃俞。若胃痛,足三里,梁丘郄穴可止痛。用俞募治疗、会郄治疗,再加足三里,任何胃病都能治好了。
15.三焦俞与肾俞穴
(1)三焦俞穴
位置:第十三椎外开一寸半处。(找的时候也可以从命门穴往上找,命门是第十四椎。正面是肚脐,背后是命门穴。)
治症:三焦是水道,三焦俞也是讲水道,像水的问题,如下利、大便带水、排水、水肿,吃东西不消化,都可用三焦。治肚子胀满,三焦也用得很多。治疗时用俞募治疗(三焦俞+石门穴)。
(2)肾俞穴
位置:第十四椎外开一寸半处。
(肾主骨,肾藏志,其华在发。肾气旺盛之人,骨头好,有大志,头发乌黑油亮。肾还管耳朵管记忆。)
治症:记忆的问题,脑部的问题,头发的问题(生发是肝),听力的问题,骨头的问题,胸无大志。下消(见前面),多便(肾功能衰退的病人常有多便),下半身积水(两个脚平均的肿起来是肾脏,若腿没有肿,只踝关节肿是心脏)。可针可灸,也是腰痛的近取穴。
16.气海穴与大肠俞穴
(1)气海穴
位置:第十五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腰痛、痔疮,是近取穴。
(2)大肠俞穴
位置:第十六椎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便秘,下利。也是腰痛的近取穴。
单椎痛治疗
如果哪一椎痛,就针这一椎旁的俞穴,想要加强,可再针这一经的子穴。如病人仅第十一椎痛,没有其它症状,除了针旁边的脾俞穴之外,还可以针脾经的子穴商丘穴。
17.关元俞与白环俞穴
(1)关元俞穴
位置:第十七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多用来治疗妇科,腰痛的病。如子宫肌瘤,作为近取穴来用。
针法:第十四椎以下,通通可以用直针下,直针一寸半处。也可隔姜灸。
(2)小肠俞穴
位置:第十八椎下外开一寸半。
治症:近取穴,如痔疮、腰痛就可用。
(3)膀胱俞穴
位置:第十九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近取穴,腰痛,小便失禁,妇科病,靠近的地方都可用。
(4)中膂俞穴
位置:第二十椎下外开一寸半处。
治症:靠近臀部的地方可用,如消渴病、肾虚,大小便问题、腰痛,女人的赤白带都可以用。
(5)白环俞穴
位置:在第二十一椎下(接近尾椎骨)外开一寸半。
治症:接近阴部,近取穴,如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白带,通通可治。
18.八髎穴与会阳穴
(1)八髎穴
是全身上下最小的穴道,大概像绿豆那么大,八髎穴有八个点。
位置:小肠俞和督脉中间的地方是上髎穴;督脉跟膀胱俞的中间处是次髎穴;中膂俞跟督脉交接的中间是中髎穴;白环俞与督脉中间是下髎穴。督脉两边各一,故称八髎穴。八髎穴统归上髎穴管。
治症:八髎穴归上髎穴管,因而治症雷同。上髎穴,统治所有的腰痛,助孕(可灸可针),阴部疾病。次髎穴,因归上髎穴,治症雷同,像阴茎痛、睾丸痛、从腰到脚麻,妇人赤白带都可用。中髎穴,可治妇人绝子,不会怀孕,白带很多。下髎穴,治大便下血。 助孕可以在上髎中髎穴灸。
(2)会阳穴(少用)
位置:腰俞与尾椎骨中间的点外开一寸处。
治症:近取穴。知道所在经络即可。
19.附分穴与魄户穴
膀胱经在上背部分是两条,第一条是在督脉外开一寸半,另外一条是从督脉算外开三寸。故膀胱经有两条,一条是一寸半往下走,另一条是三寸往下走。
(1)附分穴
位置:第二椎下外开三寸处。
是手足太阳之会。像肩中俞、肩外俞、大杼都可以治疗颈项肩背。
(2)魄户穴
位置:第三椎外开三寸处。
治症:加强肺俞穴的治疗效果。肺的问题,可针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