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食
我的家乡年夜饭不是很盛行,年三十晚上不太讲究吃啥,真正的习俗是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听着自家炮声把饺子下锅,这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事。
听到炮声,就知道左右邻居哪家已经要吃早饭了,哪家比较懒还没起床。
除了饺子,各家人家年前总会炸些麻叶、丸子当过年的零食小吃,左右邻居的大妈们唠家常时还会把自家的拿出来给大家试吃下,求比较鉴定下今年谁家炸得好。
我最爱吃的过年美味是皮冻,不过我们家也好多年没有做过了,但是每每想起它的美味,我还会垂涎三尺。百度下它的做法,貌似也不复杂,我寻思着要不今年我就亲自下厨满足下自己的口福。
还有大骨头也很香。小时候,家里过年会割半扇子猪肉,爸爸会把猪肉切成小块,把大骨头先挑出来,放在大锅里熬汤,其余一块块肉分袋放到冰箱里。经过大火熬制后的大骨头真得很香,随便蘸点酱油味道都鲜美地不得了,所谓大味至简说的就是这种吧。
小时候吃到的美味真的会经久不忘,现在吃到的美味只是在当时觉得好吃,再也吃不出那种回味不穷的感觉。
二、春晚
年年吐槽春晚,年年还是会看春晚。
以前看春晚是逃避学习,找个正当理由看电视;现在看春晚是图个形式,陪父母孩子一起看个热闹。
春晚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小品类节目,不论是抖段子还是纯搞笑,都会让人开怀大笑;歌舞类节目大都是新人新歌,没共鸣,不感兴趣;相声类节目没有画面感,虽然搞笑,但要用心听,不符合我看春晚图轻松愉快的初心。
不过以前小品的压轴演员们陆续都退出了春晚,闹掰得闹掰(陈佩斯朱时茂)、过世得过世(赵丽蓉高秀敏)、退出地退出(赵本山);现在的当红演员感觉还撑不了台面,节目只能博一时搞笑,成不了经典。
随着90后、00后长大成人,春晚越来越像综艺化娱乐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请当红流量小生小花博年轻人开心;我们70后、80后熟悉的明星老面孔越来越淡出春晚舞台,就连董卿今年也不当主持人了,全面由朱迅、李思思接棒。
春晚历经35年,已经从一个纯综艺娱乐的节目逐步演变成一个带有明确政治倾向的文艺汇演。作为和春晚完全同龄的人,我也从一小女孩变成了一中年少女,岁月不饶人呀!
三、走亲戚
以前我们家那边走亲戚喜欢讲排场,礼物带的越多代表关系越好,两箱起步,一般要四箱,六箱表示关系很好。除了箱数,还要看每箱的价值,必须要带点硬货、价值高的,比如白酒、牛肘等价值在300元以上的物品。
宴请亲戚也要讲排场,先要摆上一桌菜,然后开吃;饭中还要不断上菜,营造一种热闹氛围;饭毕不能光盘,光盘说明大家都没吃饱,最好是剩下半桌菜,临走主人还要说“招待不周,没啥菜,会不会吃不饱”......
还有菜可以不好,但酒一定要充足!开桌先干掉三小杯,然后每人轮流敬一圈,这是常规;外加猜拳的、划酒司令的由头,一定要都喝到醉醺醺,这顿饭才算吃得过瘾!
过瘾是过瘾,但是对身体很不好,每年过年都有喝酒喝得住院,甚至身亡的消息传出......
好在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亲朋好友过年聚会喜欢在饭店进行,在饭店除了省心省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下两点:
1. 过度浪费:现在饭店流行光盘行动,不适合点太多菜。
2. 过度饮酒:在饭店,服务员一上主食,就相等于给喝酒划上了句号;在家吃饭,上主食容易给客人造成不想让喝酒的错觉,所以主人迟迟不敢上主食,一桌人只能喝啊喝。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旧的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步演变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