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6
昨晚我发公号文章时,无意在百度中看到题为《“父慈子孝”现代价值观分析》这篇文章后,就感觉观点非常符合我心,终于有学者发现“传统孝道”中有偏颇和瑕疵了。虽然这声音很微弱,不过是惊涛骇浪中的一个滴水,一朵浪花而已。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能润物细无声地慢慢转变观念。
我为什么热衷养老话题,因为我的妈妈患小脑萎缩、脑白质退化、脑梗等疾病近20年,光保姆就雇20余个,保姆费从300开始到3000结束的。我们和我爸、保姆之间周旋及斗智斗勇般地“较量”也有上百回合了。妈妈啥说没有,哪个保姆伺候都没有意见,就是爸爸整天与保姆闹矛盾,今天嫌这个浪费水,明天嫌那个浪费电。
在常年的养老过程中,我们被折磨的身心俱疲,遍体鳞伤。实战经验比我丰富的人不能说一个没有,但一定不多。如不是我家全力以赴地照顾,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多,我妈病后根本就活不了那么长时间。从59岁发病时走路绊绊磕磕到最后卧床成植物人79岁去世,整整经历了20年啊!
我儿子都说:从我记事起,我姥姥就走路费劲,说话不清,基本不会情感沟通,即使病成这样,我妈从来没作过任何人,没和任何人发过火。我不是养老方面的“理论专家”,但我一定是身经百战的养老“实践专家”。
所以我记录生活的博客始终围绕着“养老、育子、抗病”等主题展开的(姐姐患乳腺癌18年)。在这几方面我有太多的感悟要说,不说憋着心里都难受啊。所以我才敲起键盘写作,来宣泄情绪,释放情感,并给别人以共鸣。所以说,文字是承载人类感情的最好容器。
传统孝道在有些不和谐的家庭里,对中年子女心灵的“伤害”不是“有目共睹”而是“熟视无睹”。所以我就总围绕这个话题来说事。
记得在网上看过一位博友写过这样一段深刻的话:老年心理障碍是个不小的问题,并被社会所忽视:老人为老不尊与心理障碍无关,是本性体现,很多老人年轻时就是如此。老了以后多了一层“老”的屏障,就更加有恃无恐。究竟是心理问题还是行为问题很难搞清楚,就是搞清楚了,也很难处理。前者是无药可救,后者是无法可救。怎么办呢?对于前者只好让他一步,对后者可以论公讲理,只有他还有意识和行为能力,遵守道德和法律与年龄无关。
不管谁说啥,我家子女比多数人家子女对父母的付出都要多(指时间和精力等无形资产,不是指金钱,金钱比我们给多的人有的是)做得都要好。所以在养老方面我有说话的底气,这是无论我家亲属还是周围朋友、同事一致认可的事实。
我最不佩服的一种人是:自己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去看望父母,等有一天父母突然离世了,就追悔莫及地大发感慨,告诫别人千万别学我“子欲孝而亲不待”啊,从现在开始大家都常回家看看,好好善待我们的父母云云.....得了便宜还卖乖,你有什么资格劝说别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或者根本不想做的事,凭啥倡导别人去做,别人在父母健康时同样也不想去做的。
退一步讲,如果他的父母仍然健在,他照样不会常去看望。因为那是要放弃自己的休息娱乐时间,付出很多精力的,而且不是一天两天摆POS,是常年累月的,你不知道父母能活多少年,再活二三十年,你能坚持“常回家看看”吗?没做或做的不好的人根本体会不了它的艰辛和难度,劝别人谁不会,有能耐自己去做给别人看看,然后“现身说法”再去谈孝道吧。
我总说,我年轻时不爱逛街,其中一个原因,那时只周日休息(改休两天后,我在毕业班连续工作十年,周六从不休息),我还必须周周回娘家看父母。这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妈妈有病,保姆照顾,不去那行,好多事待处理协调呢。
我公公活着时不无羡慕地说:有女儿多好,周周来看父母。他不知道,可不是所有女儿都能做到这样的。所以我哪有时间逛街买衣服穿啊。20多年坚持“常回家看看”容易吗?
就这么付出,到头来还被父亲大骂“不孝”,啥人不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正如姐姐所说:没对父母倾心付出的人(不是指金钱,而是时间和精力),父母骂你几句,你不会有啥感觉?因为你心虚啊,做的不好啊。就会对别人说:父母老了,我不和他计较了。当你掏心掏肺,真心实意为父母付出很多,倒头来,却被指责“不孝”,那真是委屈的“气炸肺”,还能说出那样平静的话吗?答案不说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