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进行了结构性思维第二天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主题先行。
为什么我们在表达的时候要主题先行呢?因为这是符合人的大脑的思维习惯的。人的大脑总是喜欢去归纳主题,当你在开始的时候没有给予听众一个明确的主题时,他们就会自己去总结你所表达的内容的主题,而由于每个人的思维和背景不同,常常总结出的主题与你想要表达的不同。还有,当你不先给予听众主题,而是一味表达内容时,听众会用更多的思维去猜测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而不会因为你表达了主题后把注意力放到你的论证理由是否合理上。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到主题先行呢?
首先,我们要区分主题和议题。这是很容易混淆的两个点。什么是议题呢?比如说,为什么dota这么好玩?这就是一个议题,因为它只是提出了一个可供讨论的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结论。什么是主题呢?还是上一句话,为什么dota这么好玩?因为它提供了极佳的互动体验和快速的操作反馈。这就是一个主题,因为它对于一个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所谓主题,就是对于要讨论的内容,我持有什么样的观点。
第二,在概括主题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1.主题长度要适度。主题不宜长篇大论,主题应该是把你对于要讨论内容的观点迅速的亮出来,让大家快速的明白你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内容太长会让大家失去耐心,并且容易分不清那么长的表述中,到底哪个才是要点。
2.主题要符合符合预期。这个预期是指什么呢?这个预期主要是指听众的预期,也就是说,你说的这个主题,要让听众觉得是达到了他的预期的。这个比较难以做到。要做到这点,最少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要让表达的内容前后一致。也就是说你在主题表达的内容要和后面讨论的内容高度相关,并且逻辑上要一致。不要出现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要把主题的背景信息表达清楚,当听众对你所讲的主题的内容并不熟悉时,在你表达主题的过程中,要把主题的背景表达清楚,这样才能让观众理解你的意思。
3.主题要有思想。
什么是思想呢?在我的理解来看,就是带有强烈态度的观点。也就是说,在你的主题当中,必须把你的观点旗帜鲜明的亮出来。那么,如何在主题开始的部分就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几个要点之中提炼共性,提炼出内容中要点的共同点,这个是最容易形成观点,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
主题先行的基础工作我们做好了,下一步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如何才能使我们的主题吸引到别人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合适的应用到不同的场合呢?这就涉及到一个表达的技巧问题,在实践中,有一个模型已经使用多年,也许会适合我们:它就是SCQA模型。
什么是SCQA模型呢?
S即是英文的Situation,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背景的意思,也就是目前事情具体是个什么样的事情,情况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在背景中,构建一个稳定场景,让人产生代入感)
C即是英文的Complication,翻译为复杂程度,在这里主要是指冲突,在我理解即是目前的主要矛盾方面。(冲突部分,扰乱稳定的状态,让受众认识到有问题存在)
Q即是英文的Question,意为问题,主要指因为背景和冲突存在的情况下,我们目前发生了什么问题。(通过提问产生转折,引起不安定感)
A即是英文的Answer,指答案,这里就是告诉听众,我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个问题。(最后回答,解决提出的问题,让论述有头有尾)
这个模型非常适用于主题先行的开场白,但是我们需要灵活应用它。目前来说,它主要有以下这几个常用的方式:
第一,标准式(SCA):背景—冲突—答案
这个方式适用于大家都对于情况比较熟悉的内容。因为这种情况下问题早就存在于大家的脑海中了,所以也就不必再把问题多做描述了。
先介绍目前的情况是什么,然后说明现在出现了什么冲突(也就是情况的复杂程度),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第二,开门见山式(ASC):答案—背景—冲突
这种方式在一开始就亮出答案,然后告诉听众事件的背景,再给出目前存在的冲突。在需要迅速突出重点或者时间紧急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最为合适。
第三,突出忧虑式(CSA):冲突—背景—答案
这种方式在一开始突出目前情况的复杂性,突出冲突,从而引起大家忧虑的情绪,快速获得关注,让大家焦虑的同时急切想要知道答案。当你希望对方重视你接下来讲的内容时,这个方式非常有效。
第四,突出信心式(QSCA):问题—背景—冲突—答案
先给出问题,让别人觉得你对解决这个问题很有信心。然后说明背景是什么,有怎么样的一个事情。再转折到冲突,指出事情的复杂性,最后给出答案,解决问题的同时呼应了冲突。
根据不同场景,我们要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表达主题。
20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