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时间长了就会打游戏,逛淘宝,玩抖音,一下刹不住车就熬夜,而且买买买,真是自己对自己谋财又害命。听说购物会成瘾,怎么可能,我一个直男对于逛街购物是没兴趣的,有什么能比得了猪爸爸那句“今天天气真好,就应该什么都不做”。
最近几天频繁地戴口罩出门取快递才发现有点一发不可收拾了。回看一下都买了什么,买了各种面条,这个没问题,正经主食,贵点也贵不到哪里去;买了各种杂豆,还不错,生活一向这么健康;后来呢,麦片,蛋糕,面包,……其实都还好;山东的苹果,广西的芒果,库尔勒的香梨……草莓、榴莲、樱桃、山竹、牛油果……好像越买越贵了。再后来呢,来点不同的小吃,于是有个青团麻薯,油炸奶酪,麻辣兔腿,猪血丸子……都不错;不如吃遍全球吧,西班牙的萨拉米,法国的比考顿……那么贵,好吃是好吃,是不是有点太过欢脱了,安慰一下自己,如果出国旅游,不知道开销要大多少呢?可是比比楼下超市三块钱一斤的鸡蛋,多少还是有点太馋了。
只是吃还不够,要精神食粮,喜马拉雅的会员、bilibili的会员、优酷土豆的会员一应俱全,早上听得到,中午看英语,晚上看美剧,似乎忙的不亦乐乎。谁都知道碎片化的东西买有用,不如来点专业书,还有不少优秀的项目课程在网上还可以学,买买买。
后来发现,家里的绿植也多了,多肉好便宜呀,十五块钱十五棵,送盆还送土,还包邮。等到到货的时候发现不行啊,这塑料盆也太难看了,还是买些瓷盆吧,二十块钱四个盆,每盆多放几颗就行了。结果呢,盆有点糙,不如买个大点的精致的盆吧。盆倒是精致了,一块一颗的肉又不够鲜亮,玉露、生石花多好看……堆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盆盆罐罐,缺了个好看的架子,买?
宅家可以,锻炼不能停,上瑜伽垫吧。就那么满地滚,运动量不足啊,来点力量训练,哑铃吧,无所谓高阶还是入门,比较好操作。哑铃太重,上手后手掌立刻变糙了,来一对手套;拉伸没有装备,弹力带加购。一直重复动作,有点无聊,带点动感的,于是看上了跳舞毯……再后来,毽子、跳绳、呼啦圈,嗯,竟然还有悠悠球,不错,一应俱全,好像不是特别有时间练了。因为后来孩子添了玩具,会跑的、会跳的、能叠的、能拆的、能挂的、能甩的、能遥控的,老人添了用具,按颈的、按背的、按腿的、按脚丫子的,再后来:
陶笛、竖笛、口琴、笛子考级教程,电子琴、电子琴入门教程、电子琴入门视频,葫芦丝、G调葫芦丝、A调葫芦丝……反正都像哑巴说话一样的水平,止步不前,反倒是器材样式,迂回婉转,多姿多彩,摆的家里都没地方可以再放,然而又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想着试试。
这只是开始。
后来开始看数码、看家装、看去年的打折今年的促销,看迪士尼的入场券、看拉斯维加斯的真人秀,原来购物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
于是,搜了一下百度,什么是成瘾,行为成瘾也称为过程成瘾,指某些易感人群沉迷于某些行为不能自拔,会出现明显的心理社会和躯体功能的损害,如病理性赌博、病理性拔毛、病理性偷窃、病理性纵火、网络成瘾等。那么购物成瘾是成瘾吗?
冲动性购物已经有多年的研究历史。开始认为是非计划购买,实现完全没有需求,因为一时冲动才购买了某些产品。后来人们才发现,这样的购买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计划,一是伴有情绪,带有购买时的渴望。后来又提出了五大要素:1,突然的购买欲望;2,暂时失控的心理状态;3,控制后的心里挣扎;4,对产品认知评估降低;5,不鼓购买后果并难以做到效用最大化评估。
伴随着研究人们还提出了强迫性购买,购物时感受到了平静,似乎获得了解脱,心理的压力得以释放。但是组织购物就会如同压力一直存在于脑海和身体中,挥之不去。从而,变得生气,变得冲动。
网购带来了更丰富的消费体验,更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网购变得难以控制也许反映的只是购买的表象,在购物的背后,也许有对个人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有对自我塑造的诉求,或许还有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对技能学习的愿望。也许还不止这些,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对生活节奏的自律,一旦有一点点时间的空白的时候就免不得点开手机上的App。每天用到的无非也就是微信支付宝。然后顺着就点开了购物的推送,越是心理紧迫的时候就越想快速地浏览一下,希望这样就能在上厕所时,在快睡觉时,在刚睡醒时,节约那么一点点时间,结果一刷就停不下来。于是积累了更多要看的书,要学的软件,要写的材料,更不用说还有要照顾的家人。
也许工作上的进展不是那么如意,晋升的压力还在,同行之间的竞争依然白热化,并不会因为买了一些书籍课程就能立竿见影,积累和沉淀才能打牢根基。也许真正的焦虑来自于转瞬即逝的机遇,对于成功的渴望,想要一飞冲天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东西是买了,可是该做的事情依然还在,疯狂的购物并不能解决眼下的饥渴和焦虑,慢慢调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