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的十年
悄然间,我成为一名教师的时间已近二十五年。走过大学毕业时的青涩与懵懂,走过而立之年的激情与浪漫,走到今天年过不惑的成熟与恬淡,洒在路上的是时光的流逝,留在心里的却是无数的感动与感激……
1995年8月,我从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毕业,走进乌鲁木齐市十六中学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夙愿变成现实的那一刻,我是豪情万丈的,但也是忐忑不安的。那个时期,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讨论冲击着整个语文教学。幸运的是,放眼全国,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魏书生老师等一大批语文大家的思想像明灯一样,点亮了语文课改的路。我记得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奔走在一中、二中、六中等名校的课堂里----听课学习,那是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室举办的各种研讨或比赛活动。听陈炳文老师为我们示范《海燕》,听张良杰教授讲“涵咏”,听谭淑云老师讲《陋室铭》,听王枫老师讲二中优秀语文教研组的“炼成”......我像一个初次入校的孩子,安静的坐在课桌前,聆听名师的传道,为我解疑去惑。我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就如一个刚走出沙漠而格外需要杯水的人;我珍惜每一本阅读的书籍,就如一个久在沙海中淘金而突获至宝的人。就这样,在名师和专家的引领下,我一点一点的铺就自己的教学之路。
在单位的头三年,我和韩斌、田正菊、李辉三位老教师一个备课组。三位老师都已年过不惑,但每一课的教案清楚有条理,每一本的作业认真而严肃。他们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手把手教我备课,教我处理与学生和班主任相处的问题。后来的很多年我都觉得自己太幸运,因为在我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想要在教育之路上走下去,靠的是勤勉、踏实和一颗热爱教育的心。
工作第四年,学校让我当语文教研组长,我去找组长贾文忠老师,看出我的顾虑,贾老师说:“不怕,我扶你上马,并带你走一段,等你走稳了我再松开缰绳……”。贾老师,我从来没有跟您说过我当时的感受,您不知道您的这句话给了我多少力量和感动。很长一段时间,组长的很多工作其实都是贾老师和何其青老师帮我做的。后来,当我也跨入“老教师”的行列,每每面对新教师的成长渴望,我都是这样对自己说:要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才可以回报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和市教研中心在一个大院里,又是教研中心实验学校,十六中学的教科研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学校领导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活动”“见面课”“研讨课”“示范课”“课改活动月”等等教学教研活动让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慢慢的学会自己去把握语文生命脉搏的跳动。在乌鲁木齐市语文教研这片沃土上,我努力学习,努力积累。“每学期一篇论文,每年定至少三种教学杂志,每年读至少一本专著,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我给自己也定了一些任务,尽管身兼班主任、教研干事、备课组长等多项工作,我依然积极探索,践行着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和梦想。
2004年9月我获得全国首届新课堂作文教学大赛一等奖,2006年我成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在同龄人里我稍早一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些年关永振校长对我的器重和栽培。2000年,为了完成从苦干到巧干的蜕变,关校长-----这个说话带着浓重老陕口音的老头儿把我们带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推动了十六中学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关校长把我领到学校教研室主任何慧琴老师跟前说:小杨是个踏实的人,可以好好培养。在他的信任和鼓励下,我进了学校教研室,那个时候,学校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成员。在张咏霞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成立课题组,摸着石头过河,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学习写开题报告,学习整理研究资料,学习写结题报告……浓郁的教研氛围改变着学校育人的环境,影响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发展的轨迹,也成就着学校美好的未来。三年后,我们拿到了国家级一等奖的牌匾。 那几年,外出学习的机会无比珍贵,而几次机会都有我的份,在感受和实践课改中我很快成长起来。老关校长更像我的人生导师,他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我在教研路上走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2006年、2009年学校两个一百多人参与的大课题获得乌鲁木齐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市仅十席,学校仅一所),两个获奖证书上仅有的六个名额里都有我的名字,我知道,那是领导对我的厚爱,那也是“天道酬勤”。
2004年9月我荣幸的代表新疆参加全国教学大赛。沈逢桥老师,杨淑芬校长、王枫老师都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鼓励。教研中心董建成老师、李百昌老师请来了7位已经获全国奖的老师到学校听我试讲,从课题的选择到教学环节的确定都给了我最实质性的指导。学校唐新华校长安排何慧琴主任和何其青老师高度重视和负责。全语文组老师帮我设计板书、制作课件、打印教案、预设学生反应和评价......事无巨细,还有老师开玩笑说想陪着我哪怕给我拎拎包......。去重庆那天,学校专门派车送我到了机场,何其青老师全程陪伴。我们提前两天到重庆,何老师哪儿都不让我去,听我一句一句的说,只要听着耳不顺立刻换词换句式。比赛那天,重庆下雨,有些阴冷,讲完课我发现何老师的后背全部湿透了,她坐在下面不知道比我紧张多少倍。下午公布比赛结果,何老师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她转瞬又变的严肃说:你是个“老”教师了,就应该拿第一。我知道,何老师对我苛刻的要求其实是最大的爱护和鞭策。
那一次比赛似乎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我对作文教学的热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十几年来,我的教学论文几乎都是围绕着“写作”这个主题展开的。那一次比赛成绩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的荣誉和机遇,但是我最最难忘的还是那些一路走来给予我无私帮助的前辈和同事,请原谅我不能在此一一罗列,我只能说----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你们的声声叮咛、句句鼓励、切切关爱都久久的温暖着我,激励着我,令我一想起就禁不住潸然泪下。惭愧的是,有很多人我都没有当面说声感谢,只有将这份记忆珍藏于心。
岁月悠悠,天地不老。 因为喜欢当老师,我选择了师范。为了成就梦想,不负自己的选择,我也曾泛舟学海不知苦。工作以后,我是三尺讲台上的一棵树,无论贫瘠还是富饶,我选择将根深深扎进;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我选择将枝叶尽情伸展…… 有几年,到了四五月份,学校会免费为每一位老师照张照片,因为校园的杏梨儿、榆叶梅、紫丁香、都次第开放,红白粉紫映衬着小小凉亭,恍惚间有在烟雨江南的错觉。我们在花下留影,在照片里定格青春,也定格我们与梦想永远的约会……就这样,日子一页页翻过,每一页都有风雨,但每一页都有歌声……
如果没有这次新疆中语会四十周年庆,我可能不会这样静下心来梳理这段记忆,所以很感恩董明实老师,创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回顾成长与发展的历程。写作此文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十年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当这尘封已久的十年被我徐徐开启,十年的历程在我眼前历历再现,我内心的疑惑也渐渐被解开,我的心情也由平静渐渐变得澎湃:正是这十年的学习与积累,这十年的实践与磨砺,我的教学才有了思想的深度和张力,我的追求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生命力。也正是这十年,我看到一代代的新疆语文人用执着的信念托起生命的高度,用奋斗的汗水传承语文教育的火炬,永不熄灭……
感恩命运让我成为新疆语文人这光荣团队的一员,感恩这个团队让我成为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感恩这十年,我平凡的青春和宝贵的年华,因为你而变得格外厚重和温暖!
2020年2月8日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