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静而圣,动而王。
儒家,是关于社会组织、人生常识和实用知识的哲学。它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教育体制和社会礼节的严格规范。
道家,关心的首先是观察自然和发现自然之“道”。道家认为,当一个人遵从自然的规律,自然地行事,并且相信自己的直觉知识时,就能享有人类的快乐。
孔子:“六经”《礼》、《乐》、《书》、《诗》、《易》、《春秋》。
老子:《道德经》,此书喜用似是而非的隽语风格,和诗意的有力语言,“好无异议地是中国语言中最深刻和优美的著作。”
《论语》和《道德经》都是用简练而含蓄的风格写作的,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方式。
中国的思想家不惯于采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发展了一种甚为不同于西方的语言。更确切地说,它是声音的一种符号,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是能使人联想到图画似的形象和情绪的一种模糊的综合物。
说话者的主要目的,不是表达一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影响和感染听者。它保持了字词形象的高度综合性的启发力。
中国的哲学家,用一种非常适合于自己思维方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的写作和言谈简练而不明喻,然而却富于启发性。
…………………………………………………………………………………………………………
中国人也相信有一个终极的实在,它支承和统一着我们观察到的多种多样的事物: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周、遍、咸都是全的意思,故说其指一也。意为各种事物,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道。
道,原意是“道路”,就是宇宙运动的方式或过程,自然界的常则。后儒家引申-为人之道、人类社会之道。
道,是无法定义的终极实在。这点,相当于印度教的“梵”和佛教的“法身”。不同之处在于,“道”具有内在的运动特性,按照中国人的观点,这就是宇宙的本质。
道,就是宇宙的过程,它无所不包;世界被看成在不断地流动和变化。
道,指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
中国人不仅相信流动和变化是大自然的基本特征,而且还相信这些变化具有可以被人们观察到的恒常模式。圣贤认识到这些模式,并且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即“得道者”,与自然界相协调地生活,并且无往而不胜。
淮南子:“修道理之教,因天地之自然。”
得“道”者,遵从天地的自然进程。
“道”的主要特点:它是无休止地运动和变化的循环本性。
…………………………………………………………………………………………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远曰反”。
即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的境遇的发展都是显示出来和往、膨胀和收缩的循环模式。反,“返”,反复,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远曰反,道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中国人相信每当一种情况发展到极端时,必然会回过来走向自己的反面。这种基本的信念使他们在危难中获得勇气和不屈不挠,并且在成功时谦虚谨慎。由之产生了道家和儒家都崇尚的中庸之道。
老子:“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中国人的观点是宁少勿多,宁缺毋滥。
现代的工业社会不断地试图提高生活水平,却因而降低了它全体成员的生活质量,这个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古代中国的这一名言。
………………………………………………………………………………………………………
”阳极反阴,阴极反阳。”
“道”的一切表现形式都由这两极力量能动地相互作用产生。
“一阴一阳之谓道”
古代中国的太极图说明了阴和阳的能动性:不是静态的,而是转动对称---一种连续的循环运动。
“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图中的两个圆点象征着这样一种概念,每当这两种力量中的一方达到自己的极端时,其其中就已经含有它对立面的萌芽。
庄子:“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
(人生于非人,非人就是人的根本,返于宗,即归返于非人。)
…………………………………………………………………………………………………………
《易经》研究阴和阳各种组合,发展而成关于宇宙原型的体系。
《易经》每一个六线图含有六条线,可以是断开的(阴)或者是不断开的(阳),共64种可能的组合。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