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感觉有很多机会向自己走来,但是不确定是否真正抓住了这些机会。特别是优质课,感觉这次自己已是做好准备,书记牵头让学校的数学大咖们为我磨课,她们给予我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十足的信心。讲课前一天的试讲,我觉得很成功,整节基本上完美呈现预期目标。
回想当天的讲课,我没有沉浸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顺着学生的思维生长顺势而为,学生提出的疑问或者他们出现错误,当即有反馈。所以从我的视角来看,那节课孩子们对于分数的含义,分子分母的含义的是深刻的,因为他们确实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我也能很好的抓住课堂生成并利用好这些生成作为教学资源。整节课不是跑流程,特别是“你同意他说的吗”“同意什么”“为什么同意”这样的追问,引发孩子们的真正思考,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还有“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孩子们通过大量的举例,总结归纳出结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节课很过瘾。
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反思发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有很大上升空间。一是教师要有总结,不必每个结论都是由学生说出。孩子毕竟是孩子,可能他们已经隐隐约约有那种感觉啦,但是无法准确提炼出结论或方法,所以此时理应由教师提出。就像是昨天省互联网工程+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专家说的,为什么很多老师教的很累,因为他教完愚公移山再教女娲补天……就是不能提炼出中国神话故事中“中国人对抗自然、永不服输、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所以孩子们学了一篇又一篇后,无法进行学习经验的迁移。所以这层窗户纸,当学生已经感知到窗户里面是什么,无法捅破这张纸的时候,还是需要教师来捅破。二是课堂教学要有节奏,每一个环节的目的必须明确。不能一个环节既要讲这又要讲那,不清晰是禁忌。
这一次与5年前相比,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这两次校级优质课和区优质课的磨练,大家对我的评价就是挖教材挖的很深,我觉得这句评价很中肯,也确实说出了我的用心良苦。这也坚定了我的教学风格,深挖教材见本质,问题驱动促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