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李诞被大多数人认识和认可,还是从横冲出世的网综--吐槽大会说起,这个四天收益破亿的网综,策划人就是李诞,节目中的李诞每句出其不意的毒舌,都在调侃与底线之间游刃有余的拿捏分寸,大半个娱乐圈的明星都被他吐槽得捧腹大笑,心甘情愿。他对追求的释然,让他的价值观和脱口秀节目精神遥相呼应。
那些吐槽和大实话是对袒露内心的对现实的不满,那些自嘲和自黑则是对于谋求内心对残酷现实的软性和解,这些都得到了广大青年的赞同。时代交替,年轻人对于冰冷世界的冷酷无情依然存在不满,而李诞为年轻人的吐槽找到了戏谑的方式。我们在89年的李诞身上看到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用蒋方舟的话说,他始终都是保持着一个浪子形象,说话不怎么好笑,没有预料到他会做脱口秀节目的演员。道德捷径的乌托邦绝对不存在,世界运行的法则就是这样赤裸裸,很多追求原来没必要,不值得。在实习期间,他排长队去火车站买春运回家的火车票,却在电梯里听到记者谈论如何利用职务之便走捷径快速弄到火车票,他感到非常的失望,于是他决定离开媒体行业。
人生的真相就是这样,我敢骂天下,骂领导,但是我不敢骂楼上每天中午装修的邻居,上学那会儿的李诞是愤怒的,不上课,天天在宿舍躺着,觉得全世界都是傻缺,每天醒来就想着把自己灌醉;毕业后的李诞是混沌的,每天领着酒瓶穿行在大街上,边走边喝,介于半醉半醒之间,那个时候他正试着和内心的冲突和解。
我就想活在浅薄里,我不想说我还存在什么深刻的东西,我就希望活得流于表面,人是社会动物,就是为别人而活的。那一期的十三幺,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个是印刷时代的文人,,一个是互联网时代的宠儿,看似是一场深刻对浅薄,实则是两个价值体系对自己做的自我救赎。
李诞说,我没有初心,我就想躺着,千万不要和我说勿忘初心,我正奋斗着呢,你一说我就躺下了。李诞也说了个大实话,我没有大的梦想,我只想赚钱,这样的大实话太实在,现实的答案又太残酷,把现实过好,就是我最大的梦想,也是一种方式。
其实在现实中没有遇到这些真正问题,才会去聊这些问题,他说,解决这种所谓的人生困惑,也就是好好工作,能加班的时候就好好加班,疲惫一点,累一点,多赚点钱。因为我发现很多问题,书里是没有答案的,只有等你老老实实的做好事情,从做事中悟出道理来,所谓的问题反而变成一种解决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归结于其他的外界因素,而李诞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去做而不是想,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于是他选择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浅薄的明白人。他曾经憧憬着天天窝在家里做一个废人,开销也不大,但是他发现做废物是需要一个很高的天分的,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就会不好意思,做着做着就不好意思了,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好好活着。
于是他开始在网上写段子,被网友发现,从此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每当别人问道他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位置时,李诞都会说,这都是运气。我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我每天这么丧,我的段子都是靠我的想象力,正是因为我没有理想,反而活起来更轻松一点,这也做做,那也做做,慢慢的,当选择来临,我也没有那么抗拒了。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一个理想,只是这个理想一开始也不是那么的清晰明了,它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一些事情,不断的排除,从而慢慢明确自己的理想。
李诞是许多明星里的一个反面存在,人们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不加粉饰的年轻人的形象,喜欢他的松弛。他也曾经想过,如果他有一天不红了,淡出娱乐圈,这也挺好的,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书,写作。
作为谐星的李诞,用笑文化暂时的消逝了年轻人心中的压抑和苦闷,回归到作家的形态的他,认真而放松,写作与他而言,是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我写作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好民留青史,我写作纯粹是为了自己开心,所以我写作不苦也不累。
李诞的价值体系受佛系的影响很大,他的前半生活的也很佛系,可以说他活出了大多数90后心中的样子,也做到了大多数人一生的追求,可是他依旧淡然。他曾说过,每个时代到最后都是要走向灭亡的,但是我只能热爱这个时代,因为我活在这个时代里。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