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天,就要过年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外地的孩子们也都回到家,围到父母身边,帮助父母打扫院落,陪着父母准备年货,家家户户都在门在贴上了红色的春联和福字,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过年,也叫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日子,象征着美好,团圆,喜庆,吉祥!
什么叫“年”味儿?这就叫“年”味儿,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孩子有压岁钱,有新衣服穿,城里的人们张灯结彩,村里的人们舞狮放炮,北方包饺子,南方做年糕,仿佛“年”味儿就是吃的味儿,玩的味儿,乐的味儿。
今年,我却品出了不一样的“年”味儿,这是什么味儿呢?是感恩的味儿,是珍惜的味儿,是奋斗的味儿.....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这要从“过年”的由来说起。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每到年关,就会有一只叫“夕”的怪兽跑出来祸害人间。所以,一到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害怕。当时保护老百姓的是灶王爷,他虽有神力,但在夕的杀伤力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灶王爷只好上到天庭请求玉帝帮助,玉帝派出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前来助阵。别看“年”的年纪小,法力却十分了得,只见他拦在正在作乱的“夕”面前,忽然凌空抓出一条大红的绸子,在怪兽面前挥舞,夕一声怪叫,往后退了几步,看得出它非常害怕那红色的绸子。可是,当它看清年是个小孩子时,它就想冲上来把年踩在脚下,就在这危急时刻,年不慌不忙地将手一挥,旁边的竹子立刻点着了火,竹子在熊熊烈火中被烧得噼啪作响。这下子,“夕”被吓坏了,它转身就想逃窜,正好掉进了“年”事先准备好的陷阱里,被一下子消灭掉了。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老百姓将每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而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直到今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那天,在门在贴上红色的对联,窗花,门神,晚上会燃放鞭炮,开开心心地高声大喊:过年了!
曾经,这个传说在我们的脑海中,也仅仅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去年春节,“夕”再次来袭,让我们亲眼见证“年”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将“夕”赶跑,今年大家才得以安安心心享受和平宁静的团圆除夕宴。
这个“夕”就是去年让大家不敢出门的新冠病毒,那个“年”就是钟南山院士率领的所有的百衣天使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现实版的除夕之战,整整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完全消灭掉病毒,河北一些城市还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忽然之间,我对“过年”有了全新的认识。
“过年”不仅是一个时间上的名称,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而已。
它代表的含意非常多,它代表着结束与开始的交替,冬去春来即将迎来万物复苏的喜悦与祝福,在传统文化中,它代表着团圆美满,代表着来年更上一层楼。在这次抗击疫情大战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要将这个日子称为“过年”,这是对英雄的感激和赞美,这也是百姓内心的一份依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来了,夕就除了!
同样,这也表达着对历经苦难之后,幸福来之不易的珍惜之情!先除夕,才能过年,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需要不断奋斗才能得来,。这让我想起习大大2018年的新年贺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而我在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之后,也真正体会到这“年”,有不一样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