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思想的成熟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从《民立报》上看到了广州起义和七十二烈士的消息,还有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这是毛泽东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份报纸,于是他觉得应该让孙中山担任新政府总统,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然而早年,在毛泽东的心里崇拜的是康,梁,赞成君主立宪制。
1922年,越飞以副外交人民委员身份来华任全权大使,与北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解决中东路和外蒙问题以便维护苏维埃国家利益。然而,在与吴佩孚的政府交流中未能如愿,于是转而到南方与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政府发展关系。
此后,孙中山与越飞签署《孙文越飞宣言》,意在表明双方在马列主义不适宜中国,和中东路纠纷及外蒙问题上权衡解决的态度。孙先生在意的是第一条,是越飞的让步,越飞在意的是后两条,是孙先生的让步。这份宣言是苏联在中国第一次完成了用意识形态换取了国家利益。
早年孙中山是向往社会主义的,1896年他就知道马克思,《资本论》对他产生了极大吸引力。他曾经大胆预言:中国将从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接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然而,当孙中山变成大人物以后他就认为中国不能搞社会主义了,因为他认为他的三民主义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孙中山对列宁是充满尊崇的,十月革命后,他给列宁致函,代表国民党向布尔什维克党人表示高度敬意,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斗争。列宁称赞孙中山是“东方的曙光”。于是,两人都希望两个国家两个政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马林作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和列宁的使者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他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评价说:中国共产党人是一些不懂马克思主义,缺乏社会主义实践的学生。对国民党,马林倒是充满乐观和希望,认为他们是知识分子,华侨资产阶级,南方士兵和工人组成的各阶级联盟。很快马林就南下在桂林给孙中山提出了三个建议,这就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起源。由此可见,苏俄最初并不看好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而是看好孙中山的国民党,这也不奇怪,国民党那时已经诞生了27年,正值壮年;而中国共产党才刚刚诞生,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孩,随时又被扼杀的危险。
虽然孙中山不看好社会主义会在中国成功,列宁也不看好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但是实践做出了不同的结论。1949年红色政权在中国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后来者“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建立了“强盛独立之中国”,孙中山先生也同样会感到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