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 士 乐
我手上有一张记录着巴西爵士宗师,赫尔比•曼一生情缘的拉丁爵士天碟。春节期间在家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不厌其烦,聚精会神地听了不下数十遍,如此折腾地去听一张唱片,大概也是不多见的吧。也许是我听出了那张唱片中的拉丁爵士音乐中的美丽的旋律,狂野的节奏,简单的曲调,恰合了我此时的心情。特别是那悠长而又文雅般的长笛,曼妙而又精灵般的萨克斯,使其爵士动感的音乐风格,恐怕是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无论是爵士迷,萨克斯迷,还是长笛迷,都不会去错过这一张融入了中东、流行、摇滚、迪斯科等众多音乐元素的,多种文化谦容并蓄的爵士乐风格的唱片。
我们都知道,爵士乐一般都是二拍子的,每小节两拍或是四拍。这种二拍子或是四拍子的节奏背景在低音部始终存在,使得爵士乐有一个稳定的,规律的节奏基础。也使得旋律、和声、切分音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对比的效果。爵士乐器一般包括小号、长号、单簧管、吉他、低音提琴、鼓,以及后来渐渐介入的萨克斯,长笛等。
爵士乐讲究的是即兴,它以具有摇摆特点的节奏为基础,是非洲黑人文化和北美白人文化结合的一种音乐。如果有机会去听听真正的黑人的爵士乐,就会发现那些由粗犷到圆润、由窒闷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抒情等的大幅度的节奏变化,是一种多么富有动人心魄的艺术享受。尤其是加入了非歌唱性的吼声,呻吟和夸张性的肢体动作,就更加突出了爵士乐的这种感觉。
我们也都知道,爵士乐在使用的乐器和演奏的方法上,完全不同于一般传统的乐队。特别是自萨克斯管的加入,或是成为了主要的乐器之一,因而在爵士乐队中成为了另类而大出风头。长号一般能够奏出其他铜管乐器做不到的滑稽,或是怪诞的滑音,因而在爵士乐队中也大出风头。小号是爵士乐手们偏爱的乐器,这种乐器加上不同的弱音所产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的几个音区,几乎成了爵士乐独有的音色特征。吉他和电吉他则以其弹拨式的有力音响和演奏和弦的能力,以及乐手们肢体动作而占据了整个乐队的重要地位。在管弦乐队中,每一件乐器在音色的音量的控制上,都会尽量地融入到整体的音响之中。但在爵士乐队中却恰恰相反,乐手们都喜欢竭力使得每一件乐器都站里起来,发挥到最大的作用而引人注目。就像是圆号,它浓郁的音色在管弦乐队中是很迷人的,但对于爵士乐队来说,气质太温顺了,几乎都不会去使用它一样。
记得我小的时候,曾看过一部电影叫《卡萨布兰卡》,至今还对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情节历历在目。男主人公是一位酒吧的驻唱歌手和钢琴演奏家,跟着老板东奔西跑,靠着漂亮的歌喉闯荡芝加哥。他的歌之所以被人们去记住,是因为他深沉的声音,爵士的技巧,每每都唱出那些动情而又凄凉的刻骨铭心的回忆,唱出那些蕴含而又迷蒙的,想说又说不出的话。
爵士乐进入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才有了它的栖息地,曾出现过相当规模的爵士乐演出和一些颇具水准的爵士音乐家,不过那时的爵士乐主要是为舞厅伴奏和演出的。
其实中国舞厅的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与美国舞厅的出现是同属于一个时代的产物。中国的爵士乐也是伴随着舞厅的产生而产生。据历史记载,当时的整个上海,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明百姓,都将跳舞视为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动,舞厅也因此遍地开花,并被称之为远东第一乐府的美誉。
大家耳熟能详的旧上海的爵士女伶李香兰、周旋和白光等人,均曾活跃于百乐门,仙乐斯等。而当时迅速高涨的唱片行业,也用黑胶生产出《夜来香》《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唱片。这些既有爵士律动,又有着中国风情的歌曲,很快就弥漫在大街小巷上,也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由于是特殊时期的沧桑变迀,爵士乐几乎一夜在中国销声匿迹,出现了近四十多年的断层,而这四十年又正是爵士乐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爵士乐又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又重新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了。大陆的刘索拉,刘元,崔健等;台湾的瞿黑山,钟三九,罗大佑等,如同雨后春笋般地,一泼三折地出现在舞厅上,演唱会上,来唤醒人们沉睡多年的耳朵。对于听惯了流行音乐的我们,对于爵士乐的接受程度和欣赏水平也在日渐地提高,让其不再是舶来品的爵士乐生根发芽。
近年我老了,不再去外面走动,只是呆在家里,翻出那些老唱片来去听听,真不知现在的爵士音乐还在流行吗?我孤落寡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