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喜欢笨笨的人,一口气读完吴军老师这两篇文章,有三点思考,也是做人准则。
第一条,妄念,高估自己,总以为自己能做很大很多的事情,实际还没有那么大能耐,时不时把事情搞砸,心怀羞愧。所以了解自己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
第二条,成年人防备心理是比较重的。面对过于精明的人,忍不住想“他不会忽悠我吧”,尤其是有过上当受骗经历的人,更是如此。做人实诚一点儿,反而更让人放心交往。
第三条,这也是我最深的感悟,企图同时做很多事情,提升效率,很快就晕头。慢下来,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情,最多两件之间切换,做完之后再考虑其他。
吴军老师所说的傻,并不是真傻,而是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之后的智慧。
又想起那个(或者“那类”)故事了:一个雕刻师,只会雕刻那些丑陋的人物,多少年后他自己也变得面目可憎;而另一个只雕刻菩萨的师傅,则生得一副和善的面容。
满心悲观、探寻丑陋,内心也容易跟着一起堕落;当你望着无底深渊的时候,无底深渊也在回望着阁下。心怀乐观,时时发现身边的美,内心才更容易获得喜悦与安宁。
说得再白话一点: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开心嘛,干啥总要那么悲观呢?
2020开年看的第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有很多人推荐,对话式写作风格,让内容里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看起来也没那么枯燥,而且很有画面感了。书中很多的内容,自己感同深受,同时很多内容,也让自己觉得受益匪浅。记了很多条笔记,主要梳理几条直觉获益的内容:
1、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过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给我启发的意义在于,回想到过去的一些经历,我先入为主把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赋意”为创伤,我收到了伤害,它就成为了我逃避面对这件事儿的借口,让我“心安理得”地躺在那个舔舐所谓伤口的自虐舒适区,其实,我不是在化解折磨,我是在享受折磨。意识到这一点的我其实是有些惊讶的,回过头想,确实又是这么回事。我们可以将自己现在的情况归因于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本质上这种归因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调整自己的视角,如果能够发现其背后真实的目的,那才是突破自我的关键。比如对于日本的“御宅族”的解释,他们不是因为不安和恐惧而不出门,而是由于不想出门而制造不安和恐惧,这样他就会被父母担心,获得父母的关注,比起在社会上的被忽视,被视作平庸,更能带来满足。
2、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说真的,这真的是一句说起来容易,践行起来没那么容易的事。小时候我就是在一个充满比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如果我成绩不够比别人好,不够比别的孩子更听话懂事,我的父母就会让我觉得我很内疚,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让他们丢脸,所以我不愿意输,不愿意做没有把握的事。希望赢,必须体现在高人一等。活在想要获得别人认可的眼光里,渐渐迷失了自我。
这也是我今年开始自我调适的一部分,在工作生活的场景,成长的过程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去和别人横向对比。文章有一句话再一次点醒我: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它一下子点醒了我,我到底有没有为自己树立一个“理想的自己”的画像,我没有给自己设立好这个清晰的标的,所以我为了不迷失自己,我就拿哪个理想的别人去对标,结果搞得自己越来越累和难受。阅读提醒我:现在的自己,最重要的,清晰描绘出那个理想的自己的样子。所以现在有些理解为什么有长期理想和目标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非常清晰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我,还需要继续求索。
3、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让我感到突破边界的,是这样一段话:“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如果用放大镜看粉笔画的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些连续的小点。人生也是点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这一点,计划式的人生本质上是不可能的。我们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生,其实是“潜在性的人生”。而我们现在为之努力耕耘的时刻,是“现实性的人生”。”想想开年之际,曾立过那么多的flag,能实现的没几个,也许努力了,那个期待的结果,不一定水到渠成。但就像旅行,旅行的过程也许比到目的地打卡拍照本身更有意义,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