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学校听课交流 2024年11月21日

    第13周东胜区实验中学物理组王海燕老师和东胜区六中包桂春老师一行到东胜区蒙古族学校听课交流。主讲人是年轻优秀的木其尔老师,研究课题为教学评一致性《平面镜成像》一节。本学期蒙古族学校课堂已用汉语教学,黑板上老师的板书学案上孩子们的字都写得整齐规范。  木老师讲解细致,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思考,分析论证的问题很全面。选题典型。              课后两位师傅老师与小木老师评课交流。包老师认为木老师基本功扎实,亲切感,汉语表达流畅,板书字体美观。王老师认为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底层认知和思维逻辑。王老师讲到,我们就从他认知的底层逻辑(第一层)提出问题,你照镜子时,发现镜子中的那个“你”,这个在物理中叫做“像”,而真实的“你”叫做“物”。1.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如何?像和你以及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如何?2.你往前走两步(你到镜子的距离改变了),你的像到镜子的距离改变吗?3.你的像的大小变化吗?课堂上让学生体验一下。然后进行猜想。第二层逻辑就是我们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也就是围绕上面的问题如何利用手里的器材来设计实验。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的,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过程。教师进一步引导如何利用学生器材--小蜡烛两只、玻璃板、支架等来设计。设计过程要细致,包括为啥选择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为什么选择两只相同的蜡烛等,都要让学生清楚我们要去哪里?怎么去?学生一步步明确了实验如何探究,才能开始做实验。实验过程我们记录什么。为什么记录物距、像距?如何记录,包括遇到的困难,比如记不准像点和物点,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和破解。这些细节的处理到位清楚,学生才能得到有效的数据,再进行第三层次的分析论证。

      本次活动蒙古族学校的领导也给予肯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