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马路上的雪已在渐渐消溶,停在两旁的轿车车顶仍堆着厚实的积雪,足以让我感悟到杭城当时大雪纷飞的景象。
今年的除夕会来的特别迟,很久没有去杭城看看父母了。前几天,母亲打来电话告诉我,父亲每日必吃的五谷杂粮断顿了,我因在淘宝网上忘了改写收货地址,"快递哥"把货送来了我家,于是在年前的一个双休日我专程驾车去了杭城。
母亲嘴上虽说等过年时再来也不迟,但见了我很高兴,一则父亲续了"杂粮",不再断顿了;二则临安青山老家亲戚刚送来的年糕,我可以带回家享口福了。
老家的年糕,口感又软又糯,软中带劲,糯香诱人,特别好吃。记得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那一年父亲第一次带我去临安老家过年,在三舅家吃的年夜饭,笫二天早餐有汤元、棕子,还有年糕,我吃年糕,一口气两碗下肚,仍感余味未尽。
年后,父亲挑着两麻袋年糕回家,大约在60斤左右。一路上还不时时的吆喝,怕我走丢了。整个返程,坐汽车、火车至少要转载三次,而让父亲最为担忧的还是排队购票,此刻总怕一票难求。买了票又急怱怱进站上车去抢座位(其实是站立的地方),到了站又怱怱赶另一趟车。看着父亲挑着担,跑来跑去,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深感自己人小力薄,爱莫能助,很无奈。
到家后,父亲就把年糕装进两只一大一小的水缸里,用清水泡上。但要适时换水,否则会有米酸味,时间长了也会发酸嗅味,吃了对身体虽无大碍,但是也会影响口感和食欲。
在正月里,家人的早餐多为年糕,吃法多为青菜汤年糕和年糕泡米饭,偶尔也会把年糕在锅里隔水蒸热,沾着红糖吃,基本是隔三差五一直要吃到两季交替。在那个年代,粮食是定量凭票供给的,家里时有出现断粮状况,有了老家年糕的填补,可为家人暂度饥荒。
临安老家的年糕是用手工搡打出来的,虽然每个环节工艺不复杂,但整个制作工序繁多,也是一门技术,不到火候难成年糕,打得不好不仅影响口感,而且久放易裂。
在老家上小学的那一年,同学相约去了临时搭在村礼堂的年糕坊,让我有幸目睹了制作年糕的过程。记得淘米、磨粉是放在礼堂外操作的,蒸粉的锅是在露天临时搭建的,蒸好了,有人把蒸桶拿进礼堂把熟粉倾倒在面板上,顿时热气弥漫、香气扑鼻,这时大人会弄一些让久候多时的小孩解馋,又香又松还略带甜味,尽享口福,这个俗称松喷糕。
接着打糕,少许沥干,把熟粉搞成大粉团子放进石臼中,一人用木锤一边一下一下地使劲捶打,另一人用手醮了凉水一边翻动,边打边翻,在一锺一翻之间,粉团子变得光滑而富有弹性,大约捶打百余次,搬上板面便可切割定型。
临安的手工年糕,是当地饮食的一大特色,真可称作舌尖上的美味,应该好好包装,打上商标走向市场,成为传承文化的民间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