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农村掀起了异常高涨的建房热潮,新建住宅“摊大饼”式不断向村庄四周扩展,“沿村外围建、无序随意建、建新不拆旧”现象触目皆是,原有村落逐渐变成了“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的“空心村”。今年春节返乡,笔者就天台县“空心村”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看现状:“空心村”危害之大不可小觑我的家乡是赣江中下游一个民风古朴的农业村,村庄四周多为水田旱地,全村共276户,人口721人,村域面积约1188亩,住房323幢。调查发现,自2000年以来,全村共建新楼117幢,其中在村庄外围占用耕地新建的有86幢,占地(含修路、庭院等)197亩。全村206幢旧楼房,90%以上集中在村庄内部,有人居住的仅67幢,多为留守老人;其余139幢长期无人居住,主要是举家搬迁进城或建新不拆旧留下的“祖屋”,多为旧房危房,可就是这些闲置的空房,却占了村域面积的30%以上。我从小长在这个村庄,虽然参加工作后回去较少,但每年一次回乡探亲的机会足以见证本村住房建设的全过程,这些“内空外扩”的数据揭示出一个“空心村”令人忧虑的现状:
一是村庄土地资源在逐年递减村内旧房拆不了,道路修不通,新房建不进,不到二十年时间,全村外围有近两百亩的耕地变成了新建楼房宅基地,人均减少耕地0.7亩;农村人口进城不归还旧宅基地、建新不拆旧、一户占多宅,使得村内的老住宅和空闲的宅基地数量逐年递增,全村闲置或荒芜在村中的土地有近四百亩之多。二是村民生活环境正日趋恶化“旧平房”与“新高楼”并存,整个村庄布局四周高、中间低,就像一个残缺破损的“大烟缸”,特别是村中闲置的旧房破败不堪,几近支离破碎,原有整齐的村容村貌遭到彻底破坏;新楼房沿村外围建,没有统一规划,随意选址,见缝插针,乱搭乱建,其朝向、大小、高低、间隔各行其是,村庄道路弯弯曲曲,进出非常不便;村内给排水系统、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难以按规划实施,造成内部排水不畅、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等等,这些都严重恶化了村民生活环境。
三是乡村振兴发展已受到阻碍一方面,“空心村”现象造成了大量耕地被占用,全村数百亩土地资源浪费,直接危害到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全村新楼旧宅,在村庄外围犬牙相交,从镇政府到村委会,对农村闲置房的处置左右为难,乡镇因拿不出拆迁补偿费拆不起,农民因“落叶归根”、守住“祖业”等心理不愿拆,这种现象已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推动实施,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寻根源:“空心村”成因复杂值得深究这种“空心村”现象,在我镇20个行政村的57个自然村具有普遍性,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热门话题。通过对镇属的3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实地走访调查,感到“空心村”形成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民对住房建设的新要求,使得“旧房闲置”、“新房外围扩建”成为新趋势旧的自然村落和当时落后的经济是紧密相联的。旧村落住房建筑时间长,多为六、七十年以上的平房,有的甚至上百年,这些住房邻里间隔极为狭小、屋内通风采光效果差,而且每幢房均有2-3户合住,人均住宅面积小,加上道路狭窄、不具备排水排污能力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使得村民在新房选址时不愿利用旧宅基地。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对住房环境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新宅基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势、地貌、河流、道路等人居环境更为重视,更宽敞、更舒适的新房成为普遍追求。调查中,有90%以上的村民表示都想把新房建在进出道路好、地势高、前后空间大的地方。这样,村庄外围、公路边沿势必成为农民新建住房宅基地的首选,废弃村内旧宅、向村外扩建新楼的新趋向便由此形成。
(二)制度不完善及法规缺失,是造成“建新不拆旧”、“一户占多宅”的根本原因
根据《土地管理法》中“一户只能拥有一块宅基地”规定:村民新批宅基地必须用旧宅基地进行置换,并在限定时期内拆除旧房。但走访问询3个自然村新建住房的12位户主,只有3人说好像有此规定,具体也讲不清楚,可见真正了解这些法规的村民并不多,依法办事的制度没有落实下来。目前比较成体系的土地使用制度只适用国有土地,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至今无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保障和行使,基本上是政策调整而未纳入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体系当中。加上我国法律规定农村住房属于农民的私有财产,很多村民便误认为宅基地也是私有财产,使得相互攀比之下的“建新留旧、一户多宅”现象屡禁不止。
(三)农村耕地生产收益低下,是导致农民“弃旧占新”、“用耕地建房”的重要因素:
农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走访交谈中发现,村民普遍感到旧宅基地面积偏小,满足不了新房建设用地要求,必须购买邻里的宅基地或占用自家耕地建房。但在选择旧宅基地还是耕地建房问题上,村民愿更多的选择在自家耕地上,而不愿意支付购买邻里宅基地的费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土地撂荒严重,单位耕地上的产出收益低迷,耕地非农化带来的耕地收益损失变小,自然就降低了农民在耕地上建房的成本,都说一年少种1-2亩地,也就少赚几千元钱,在外打工一个月便赚回来。可见,农村耕地生产收益低下,是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四)传统观念在“空心村”形成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挣钱建房几乎是所有村民的消费观和投资观,住房消费占了村民消费支出的绝大部分。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以及村民收入的提高,村民对建房的需求越来越大,建房欲望的扩张必然导致村子向外围扩展。同时,相当一部分村民又极富炫耀、攀比之心,往村庄外和公路边建房成为时尚,都想用房子挣面子。
三、思对策:“空心村”改造需要正本清源
开展“空心村”改造,是一项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脱贫攻坚大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源头抓起,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重点在提高认识、科学规划、从严管控、示范推进等方面从深里做、往实里抓。具体建议:
“空心村”改造是一项崭新的惠民工程。要取得广大村民的理解与支持, 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提高村民的思想认识。通过教育,让村民进一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坚定“空心村”改造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弄清“空心村”改造的目的意义,认可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一户一宅”的有关规定,切实增强合理使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同时,还要注重矫正村民的建房攀比之风,帮助村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二)抓规划,控布局“空心村”改造,应科学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村庄建设范围,严格圈定用地界线,用规划引导、调控村庄建设和村民建房的整体布局。坚持“集约用地、少占耕地”的原则,充分挖掘村内闲置宅基地潜力,把建房用地与旧宅基地复垦紧密衔接起来;坚持“因地制宜、实用好用”的原则,做到既符合当地农民的传统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又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必要时,采取撤村、并村等措施,逐步减少人口稀少等问题严重的村庄,以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较好的村庄为基础,建设重点发展村。
(三)抓制度,严管理实施“空心村”改造,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实行建新拆旧挂钩制度,审批新宅基地,应将旧宅基地收回作为审批手续前提,否则坚决不批;实行建房用地“批前、批中、批后”全程管理和动态巡查制度,坚持规划选址、开工放线、竣工验收“三到场”,对不符合村庄建设规划、随意改变批复意见的坚决予以制止;实行村庄建房用地审批结果公开制度,对不符合建房申请条件、能用存量土地而占用增量土地、能用非耕地而占用耕地等违规行为实施监督。修订完善的农村宅基地改造规章制度,为解决多占、超占、强占宅基地问题提供可操作的政策法规依据。
(四)抓试点,带全面鉴于目前农村工作实际, 实施“遍地开花”式的“空心村”改造,无论是在人力还是财力、物力上都有较大难度,因此,应采取先抓试点、分步实施、逐步推广的方法组织实施。每个县以乡镇为单位,先选择若干个群众基础好、条件比较成熟的村庄开展“空心村”改造试点,引导村、组干部和在农村有老宅的干部职工带头拆除自家老宅,退还多占宅基地,以此带动其他村民。对一些“钉子户”,要以说服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 ,避免激化矛盾。通过一、两年的改造试点,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