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离职时代:关于通勤的惯性思维

      作为离职后的“游手好闲”、“无业游民”之人,今天遇到两个有关通勤的惯性思维事件。当时那一瞬,真就以为自己还是那个每天起早贪黑通勤的勤劳蜜蜂。回想一下,有趣又心酸。

第一件:晚高峰堵车

      傍晚大概6点左右,我骑电动车去某商业区购买日用品。顺着A路往前走,在和B街的交叉路口时,是红灯,我停下车等候。

      这时我发现,b街是直行绿灯,但仅剩下10s的通行时间。而整个车道满满的车,十字路口也是。我心想,坏了,一会左转弯的要堵车了。果不其然,10s耗尽后左转的车过不去了。

      此刻我内心:唉,今天下班又堵了。

      尽管没有做出捂嘴巴的动作,但内心的震撼已经到位了。天呐,哪有的“下班”,你都一个月没有经历了。

第二件:发现新公交

      晚上八点左右出门遛弯,在家附近新建的C广场看别人跳广场舞。我猛一抬头发现这里新建了公交站点,立着一块站牌。我凑过去瞧,有一路新公交线。我立即转到背面找它的沿途经停站。发现目标:D医院。(D医院是我以前坐公交倒车的地方)

      此刻我内心:太好了,经停D医院,这下有新的通勤方案了。

      与2小时前一样,我被自己震撼到了。什么新方案,你不需要再关注这些路线了。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惯性思维?想必是这几年的洗礼让我的大脑彻底盖上了烙印,恍如昨日。说起来也很感慨,每天的通勤往返2小时,三四年间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回想当初为了选最佳通勤方案,满手机翻地图、下公交app的我;想起几种方案敲定后,不知道路上花多长时间,第二天开秒表的我;想起某次上班公交晚点,下车后飞奔,来不及给保安看健康码的我;想起大冬天下过雪后特别冷,在站点等公交瑟瑟发抖的我......

      此刻,我只想伸手摸摸那时的自己:辛苦了啊,丫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