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句话: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就越真切实在。
1
贫寒子弟在北京打拼,在满是汗臭味、挤了两次才上去的6号线上,闭着眼睛,补偿昨晚因赶PPT而熬的夜。也无需抓着扶手,因为水泄不通的人群早已形成了天然的“防倒墙”。更无需担心会不会挨着别人,因为这里的人都已没了知觉。
最后终于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当银行的提醒短信发到显示公众号文章的手机上时,开心的关掉了文章,反复确认到账的工资。
脸上的微笑舒展开来不到10秒,从心底蔓延的惆怅又上了眉头。回到租的房子,面对跟自己年龄相仿的房东,不得不把工资的三分之二交给他。不提大学时的贷款、也不提照顾身体大不如以前的老爹老娘的费用。
自己一年加班熬夜赚来的20万,而富人子弟仅通过租房,就可以年入20万。
这些靠资本赚钱的富人,因为资本赚来的钱而获取更多的资本,边际收益递增;而靠体力与时间赚钱的穷人,随着体力与时间的消耗,越来越窘迫,边际收益逐渐递减。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2
「轻履者行远」,背负太多“行李”的贫寒子弟,无疑是迷茫一族中的主力军。
举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
几年前,一个刚毕业的男大学生,在论坛上发帖:为了结婚,我想卖肾。
后来得知,是自己想买房,但是又没钱,父母也穷。记者找到他,经询问得知,原来是男孩还没找到工作,但是买房的欲望和生存的压力,使他不得已想出这招。
众所周知,卖肾对身体的伤害极大,一不小心就是非残即死。男孩其实也清楚这一点,那他为什么还要选择这种「自杀式」的生存方式呢?
有一本书叫《稀缺》,说的不是经济学上的「稀缺」,而是物质匮乏对人心理上造成的压力。书中的结论是:贫穷会让人陷入一种思维陷阱,不能自拔。也就是说:
陷入贫困的思维模式,才是真正的贫困。
但其实贫穷对人的影响远不至此,最新的科学研究显示,贫穷其实会给穷人带来非常严重的生理问题:
1.贫穷会减少人大脑的表面积。
2.缩短人的线粒体端粒,这意味着寿命的缩短。
3.影响人的甲基化水平,从而影响基因表达。
这意味着,贫穷带来的压力是一种生理作用,不仅可以持续一生,同时这个效应是可遗传的。
这种贫穷带来的生理的现象,也就解释了男孩为什么选择「自杀式」的生存方式。
再比如现在很多的女大学生,为了买到名贵的化妆品跟人攀比,也会去选择高利贷,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裸照作抵押。
有时候,我会想这种人实在是太不可理喻了,但是现在我会觉得,这很可能是一种生理问题,是一种疾病,他们也很痛苦。同时这类人也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
——天生就容易对生活中的困难反应过度,他们无法做长远打算,特别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
这也让穷人忽略未来,不断交换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时间、健康、心智、银行信用……导致永远无法摆脱贫穷。
3
不仅如此,往往我们对贫穷的恐惧,也会化成做不好的工作的背后,那浮躁、迷茫的情绪。
记得Boss曾经是这样“训斥”我的:
你给我的感觉,做事不专业,浮躁。做事没有持续性,不够投入;如果这个不改,没有专业素质,后面的工作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你得不到想要的收入。
但是我又何尝不是认真的对待工作的呢,然而真相却是:认真与专业之间差了一个世界。
电影《天才捕手》中,有一句话瞬间击中了我迷茫的内心,《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事业的低沉期,陪伴着抑郁症的妻子。影片高傲的主角托马斯来找他,希望他可以再出几部令世人震惊的经典之作。但是他却说:
我不想写出多么伟大的书,我只想写好一个句子。
——越是令世人惊叹的大师,越有耐心做好每件小事。
一条广告68万,爆红的咪蒙无疑成了一种现象。有人说她毒舌、有人说她三观不正、有人说她太黄暴。各种各样的讨伐声中,却鲜有人说她专业。
她公号上的每个标题,都是从100个备选标题中选出来的,然后历经纠结挣扎,精选5—6个,放到三个顾问群去投票,再根据投票结果分析选哪个标题。
试问现在满大街的微信小编,有这样专业精神的又有几人?
缺乏专业的精神,做不好工作,老板也不会给涨工资,不涨工资,又会变得更加的迷茫浮躁。
一个痛苦的死循环。
4
但尽管如此,已经成年了的我们,就不应当再抱怨,而是要想办法跳出那个死循环,当然这是不容易的。
当陷入焦虑与迷茫的时候,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脆弱的完美主义,期待获取与自身能力或者资源不匹配的回馈。
而解决之道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走资本主义的路子:
先去做能做的事情,获得认可与资源,再调整价值观,利用初期获得的资源撬动更大的反馈与资源,最后投入再生产。
不是把一件事完全想明白了再去做,也不是把一辈子全都规划好了再去活。而是先生产后规划,先做后调整。
更不要因为对于实践的恐惧,而陷入所谓的知识储备黑洞,寻求安全感,盲目的攀爬体制教育的金字塔。
朱锡庆教授提出过一个重要的原创观点:
知识是活动的副产品。大量的只是都是无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和传递的。人们习得这种知识的唯一办法就是参与相应的活动。
脱离市场、脱离实践的知识,适合自己把玩。生存的浪潮需要你把知识变成武器,去赚钱。
在这个资本主义的路子中,唯有当你足够专业,不是会做,而是做得好的时候,才能获得认可与资源。
反之,为了赚到钱,你必须变得专业,在克服掉自己没有耐心、浮躁的缺点之后,从一件小事开始,把它做到极致,然后这个资本路子才能走得通,走得顺。
随后会慢慢的消释掉对于贫困、对于生存的恐惧,因为你不断的在生产为人们需要的价值。
那种被人们需要的踏实感与满足感,许多年后,你会感谢当年那个不信邪的自己,选择了去承受生命中的那些沉重的负担。
即便贫困对你的心理甚至是生理,造成的创伤依旧痛苦,但生命中越是沉重的负担,越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生命力的强盛。
那种愈发真切实在的感觉,切切实实的会让我们在世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