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
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
---- 《飞鸟集》 泰戈尔
1.1 关系与变动中的坚韧生长
温榆乙未班目前有19个孩子,其中男孩6名,女孩13名。到本学期末,我们有4个孩子满11岁,15个孩子满10岁。
四年级的孩子对自我的意识增强了,他们能更明显地感受到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会开始对他人求全责备。并且开始初步感受到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他们会把自己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对他人和世界的评判,具有批判的倾向。
他们情感强烈,每个人的气质也更加鲜明的呈现,精力充沛,渴望体能上的挑战。越来越多地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或不自信。
在社交过程中,孩子们常常困扰于同伴之间带来的压力,虽然他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对外在世界也充满渴望,但是他的内心非常敏感,常常因为一些很细小的事情而排斥他人或者引起冲突,甚至以形成各自的小团体来对付种种的压力。
尽管这个学期又经历一段分散教学和搬家的的变动,好在四年级乡土地理、人与动物等主题和两次游学活动等安排的支持,感觉孩子并没有收到太大的干扰。到了学期末,我们在新的校区安顿下来,我明显感觉孩子也逐渐告别了四年级中段的那种“关系探索”带来的纷扰,开始逐渐回归到自己,慢慢有了一些走向五年级平衡优雅的趋势,令人欣喜。
这个在四年级的力量与探索中,不断认知自己,构建新关系的年级要过去了,回顾这一整年,我深深感到: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都在“变动”和“关系”中坚韧的成长。从一个挑战重重、转校生多的开始,现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具有凝聚力的班级;大多数孩子对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有意识,愿意去努力和行动;这些都让我感动和喜悦。
1.2 绕弯路,出差路,回头路
上学期,受南明教育深度语文的影响,在华德福的基本要素基础上,我跟踪学习、借鉴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法和实践方式。包括慧课堂、学思达、南明教育、1+X乐学、亲近母语等等。主要是基于以下观点和方式
“学生主体:经由思,抵达诗”: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协作学习的基础上构建师生的学习共同体,让孩子来多做、多试、多感受。只有经过学生深度思考的课堂,才是有境界和价值的课堂;
“平衡深入:浪漫-精确-综合”:仅有感受,没有思考和深化,不仅会感受消退,更会因为缺少满足感,而逐渐对现象不敏感,缺少热情与惊叹。缺少必要的累积,感受也会更加表面缺少层次。教学需要基于儿童意识发展状态,需要考虑平衡(思考、情感、意志),也需要引向深入。所以,想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以更自然的方式,在中高年级开始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凝练下来,将所学逐步夯实,进而通过“综合联系”,来深度理解和运用。
“能聚焦,有深度,有抓手”:上学期,我借鉴了清华附小的乐学模式、台湾张辉诚的学思达模式,努力在一些课型尝试我们自己的“合作学习模式”。问题驱动,交流看法,小组讨论,分享表达。
这也算是“四年级”的我,在构建构建自己与教学的新关系,去构建在此之上的课堂文化。
在上个学期末已经形成了一套小有心得的教学实践雏形,其中的核心大致是:
- 基本目标:课程的首要目标将孩子培养为“会学习者”;“会学”>“学会”>“教会”;
- 基础逻辑:学习就是成长和试错的过程,能力的培养需要给予发展和练习的机会;
- 基本方法:构建学习共同体,培育独立的自我管理者,引导积极主动的协作学习。
- 基本原则:孩子通过丰富的、多层面的经验/体验去学习,在尝试和生长过程中发展孩子的社交技能和学习技能,并在冲突解决和沟通协调中学习民主态度。
但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成熟哪有那么容易!这学期的实践过程中,也走了不少“绕弯路”,“出差路”和“回头路”,有些是囿于经验能力的,有些是因为板块课型或课时的限制,有些则是自己思路变化修正的,有些是“见贤就要齐”的好高骛远,有些是“有法无人”的左右为难等等。
上学期我借用《桃花源记》描述了整个四年级上学期的感受是:
“初极狭,才通人” -- “如行数十步” -- “仿佛若有光”(没达到豁然开朗的地步);
这学期我借用《秦风·蒹葭》来概括四年级下学期的感受是: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那个我们朝思暮想,辗转反侧不断努力的境界或目标,就像是“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我们奔着光而去,看似触手可得,可实际上是前进的路上有很多波折和挑战,“道阻且长”。
那在远处时似乎还看的分明的“伊人”,努力向前,游近些反而为苍苍蒹葭所掩映,看不到了,令人失落。但不放弃,仍然努力“溯游从之”,突然又会发现,“伊人”就在水中央。离你还是不远,但是这次你更清楚前进的路不是平坦大道,而是”绕来绕去的绕弯路”,“岔来岔去的出差路”,“似曾相识的回头路”。
这些路描述都是来自岩村和朗的《大自然童话》(尖尖山历险记),我们在一二年级最重头的童话探险故事。最近回头看,发现这一套八本书似乎也在诉说孩子们一到八年级所要经历的。
路远山高,道阻且长;心向往之,行之将至!
1.3 直面恐惧、走过迷茫
在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中,分析教师会受到一种恐惧文化的影响,并剖析恐惧的来源:
- 对于多元性的恐惧:最好不存在挑战自己的“他者”;
- 对于冲突的恐惧:相信只有一种“输-赢”的冲突模式;
- 对于失去自身认同的恐惧:担心在于他人的相遇和生活改变中,我们失去了自我意识。
同样,帕尔默指出:学生的恐惧不在教师之下:
学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他们的无知或者他们的偏见受到挑战,害怕在同学面前显示出他们的愚蠢。
那么成人对于恐惧的态度和应对,对于学生或孩子而言就至关重要。对我而言,前两类的恐惧似乎已经不是问题;我相信“生态的多样性”是“生态健康”的基本保证;我也已经慢慢在使用“对话模式”来处理各式各样的冲突。对我而言,在教学探索中的“自我迷失”,成为了我最需要警惕的“敌人”。
简言之:在没有学习和接触许多方法和理论之前,我还特别清楚我要如何去上课,如何去做,如何去要求孩子;但当学习和接触了诸多书籍、微课和讨论后,有时竟会有“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的感觉;
例如:
- 对学思达模式的应用还不错,但是讨论中认识到分组激励和绩点激励的可能弊端;
- 对孩子在乐学模式下预学-共学-延学的模式运行还不错,但过程中遇到“课后工作的量是否合适”,“华德福孩子应该没有家庭工作”等讨论和思考;
- 对孩子的工作要求的不同层次:“做完->做对->做美”还比较认同,但又学习到“工作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关注孩子在工作过程中的感受”;
- 觉得4年级以上的年级可以有一些测验或考试作为教学评估或给予孩子一些量化反馈来促进相关意识,但学习后又认同“量化的反馈会消解孩子的学习内驱力”的观点。
- ... ...
当了解到更好的做法,更令人信服的理论时,是高兴和兴奋的。想去“见贤思齐”,但在实践中,因为自身能力、水平、认知等差异,还是会遭遇到”学到就用”的“见贤就要齐”带来的“画虎类犬”和自身的身心分离。
在学期中后段,在教研和日常讨论中,不断地与团队的老师共同交流这些困惑与挑战,慢慢的找回了自己的“中心”,开始可以即在心里明确未来的方向,手头也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理解、认识去做自己当前认为对的事情,不求完美,保持开放和生长。
我想成人能够直面自己的恐惧和挑战,身心合一,努力找回自我,走出迷茫,不断去进取,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真实的教育。
1.4 意识、态度、习惯,进而方法
在学期的后段,根据孩子已经慢慢在关系定位中回归的特点,重新开始强调工作的三项要求:知道有(意识清晰)、愿意做(态度端正)和记得带(培养习惯)。
教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不教。所以“教会—>学会”的路径最终是要让位与“会学—>学会”。在我们班,让孩子成为一个主动高效的“会学习者”是第一目标,教孩子元认知(关于学习的学习),让孩子成为会学习的人,首先是意志、态度、品质和习惯养成;之后孩子才能在方法模仿、尝试和感受中逐渐探索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随着孩子的成长,意识是需要唤醒的,孩子需要对自己、对环境和对自己所经历的更有意识;态度是可以被影响和引导的;习惯则是在良好的节奏中可以被养成的。意识-态度-习惯,越来越偏向个人化:所有人都应该有清醒的意识,所有人都需要有端正的态度,但良好的习惯就开始因人而异了。
其实这三个要求,我们班从二年级起就在班里和家长中强调。到了四年级,可以说绝大多数已经更有意识,愿意去克服困难,主动完成,并且慢慢养成了一些自己的习惯和方法。例如有些孩子会利用“备忘列表”来安排自己所有的活动和时间;有的孩子会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针对性的工作;有的孩子对协作学习有些驾轻就熟了;...
但个别孩子会忘记或不知道,也有孩子说知道有但是会说没时间做(上课外兴趣班、贪玩、家里来人了、父母忙放在别人家);更有有些孩子会经常忘记带东西(自我意识清醒度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无需“承担责任”),有些孩子会连续2次忘记,要么就是说妈妈没有及时提醒(责任外推的萌芽)。
其实,从我们成人的世界来看,有很多我们自身的积习也是非常难克服的。因为有一些来自我们对于自己或世界的基本看法。从这学期在乡土地理板块中号召家长来带孩子共游并讲述或共忆“我们家与北京城的生命故事”来看,效果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孩子明显从这些活动中汲取了营养和能量,增进自身的认同和自信,增强了与这块土地的归属感;而有的孩子则只是用玩世不恭的话来回应:“我妈说我们搬家过来没多久,对北京一点都不熟”来应对。或许对北京城有不熟悉的地方,那么对自己的生命之河所经历的也不熟悉吗?这件事如果投入去做和感受,不仅对于孩子的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很有作用,对于成人如何更好的看待自己的生命历程也很有益处,无论是感恩、接纳还是内在与某些黑暗时刻的和解。
孩子的意识、态度和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成人的对周遭事物的意识、对待世界的态度和经营生活的习惯。不可不察。
1.5 机会、信任和支持
孩子的能力发展需要三个条件:
1)发展机会
孩子能有自主去运用自己能力去尝试和体验的机会。或者说去试错的机会。这其实是生长必须的。就好像幼儿园的孩子洗碗,一开始肯定会洗不干净还满地水,搞不好还打碎盘子碗。但这是应该给孩子的机会,不仅仅是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给出的选择中就蕴含着我们对孩子“意识”(吃饭伴随着劳动,这是你应该做的),“态度”(人人都应该有所贡献,我愿意去做)和“习惯”(持续去做,形成节奏与习惯,而不用总说服或强迫,这是星芒与以太的战争)的养成。这也是我在孩子家庭工作中三项要求的背后考虑:知道有,愿意做,记得带;
2)信任
信任孩子最终会发展出这个能力,所有可能的“错误”都是“学费”或“必由之路”,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信任,所以我们对孩子的试错的结果宽容。因为信任,孩子在尝试中感到安全。因为信任,孩子感受到我们背后的爱,从而更会珍惜彼此,更能体察其中的因果。从而更会逐渐会“基于自己的相信的,认同的东西”做出更“好”的选择。
3)支持和帮助
孩子在生长与试错过程中不但是自己去体验和尝试,还需要我们去观察其中孩子是否需要支持和帮助,引导和纠偏。这是必不可少的。
1.6 紧迫感、各种尝试和学习共同体
即将步入五年级,我在排课表的时候深刻的感受到一种“紧迫感”,除主课外,孩子每周有19节科目课,高年级不得不在中午加一节课(13:10-13:50)。孩子在校期间,课程丰富是好事,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情感意志思考,或者说德智体美劳,相辅相成。但感到紧迫的有两点:
- 孩子在校期间除了体育课和舞蹈课,几乎没有自由玩耍或身体大运动的时间了。但五年级的孩子特别需要身体方面协调性的发展(这也是增加舞蹈课的初衷),五年级应该是一个优雅,平衡且追求美的年级,也会迎来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所以特别需要在学校课程之外,家庭多组织一些与身体运动有关的班级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发展孩子的体魄、社交和内在自信;
- 五年级主课的内容很多,包括古代文明(古印度,古波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植物,数学(小数与分数),中国地理,徒手几何等等,所有这些内容都要在有限的时间(主课1小时50分)与孩子共同探索。所以对于课堂效率的要求更高了。一方面需要老师的准备和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能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思考讨论,分享表达,主课本工作,相关练习等,也能够有良好的抗挫折韧性来承担学业的压力。
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更有效的学习者,这学期除了在意识、态度、习惯之外,还侧重于协作学习,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正向心态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除了日常课堂上的分组协作之外:
逐步推动自主预习:不预设问题和要求的文本自主预习,需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习惯,并在反馈中发展自己的学习方法。这部分原本在“慧课堂”的实践中是有教师量化反馈基础上的互动讨论的,这学期只有师生互动讨论,下学期会考虑以更合适的方式进行。
尝试雏鹰行动:即鼓励与赞许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一些工作。这呼应了四年级孩子富有力量,渴望自主工作的内在需求,也培养了孩子的勇敢、自信、协作、互助等内在力量、社会能力、协作以及民主态度。这学期的雏鹰行动主要是与乡土地理相关,无论是雏鹰行动:三山五园之圆明园观鸟互动;还是永定河畔芦沟桥宛平城的探访活动,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机多样和自主协商:继续推动采用“抽签”或“随机”为主,自主协商为辅的方式来分组、决定座次、游学时的住宿分配等等。即保证孩子会有更多机会与其他同学一起工作,也锻炼他们自己进行协商沟通的能力。这种方式,突破了孩子惯有的“朋友圈”,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关系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还很难直接系统化的教授时间管理、GTD等内容,但是可以通过工具、方法的运用,唤醒意识、积累经验和感受,从而逐步培养相关能力。在三年级下到四年级上,侧重于备忘列表工具的使用。鼓励孩子将自己要做的事情列入备忘清单,然后再根据轻重缓急来判断。
这里边强调“备忘录并非老师的收租人,而是自己的小秘书”。暗含着主体转换、及时清空,判断选择,积极行动等自我管理的意识或能力发展机会。上学期已经有很多孩子深刻的感受到“人的时间不足以把自己想做的事都完成”,这恰恰是决策与判断的基本出发点。这学期侧重于推动目标与计划,让孩子感受目标管理,计划的制定、执行,对目标和计划的评估和调整等等。这一部分我在下学期仍然会继续推动进行,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因为孩子仍是未成年人,尚处于小学阶段,所以在很多事情和能力培养上,还需要成人的关注、引导、帮助甚至干预。但能力的发展需要机会,我既反对事事严格控制要求,也反对不关注、不参与、放任自流。在控制与放任之间,是孩子成长的空间。
我们的要求和期待需要明确的给到孩子,但具体操作上可以有一些弹性,因为孩子需要从体验中感受和学习。逐渐让他身心一致,内外认同,安全自在的去选择。
认定“以学定学”、用心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真正的合作教学” ——这些话听起来轻松时尚,但却充满艰辛,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做对、做好很多事,而且需要勇气、创造力和开放的生长力。如何在华德福教育中生长,美美与共,更是一个需要长期生长和试错的过程。
只要生长,就会遇到问题和阻力。但也只有靠生长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它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它始于你真心去做,
它始于别人说了“不成” 而你继续去做,
它始于你说“我们”,
而你清楚“我们”是何人,
且你一心要天天壮大“我们”。
--- Piercy,M.《待垦之路》
参考:
- 《问津:温榆班四年级上学期教学回顾》https://www.jianshu.com/p/5a47238362d1
- 《溯游:温榆班四年级下学期教学回顾》https://www.jianshu.com/p/e5836fc4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