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在假期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寒窗苦读,一朝压力解脱。对于刚刚放假的学生来说,“玩”成为这个暑期生活的主调,旅游、上网、狂欢,怎么放松怎么过。 然而,放松的背后,一些不应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有暴饮暴食致病住院的;有沉迷网络导致精神恍惚、心理出现异常的;有心情苦闷又缺乏及时疏导而出现意外的…… 一个又一个不和谐音在提醒着我们,学生暑期心理问题不容小视。
我概括了学生暑期容易出现以下心理问题:
1.规律的生活作息被打乱,常常感觉空虚和无聊。
很多学生感觉无事可做,容易出现睡懒觉的习惯,变的懒散,失去目标和动力、比较消极的看问题,想问题,严重的会出现自卑,抑郁,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
2.信息沉溺综合症。
很多喜欢上网的学生,因为假期有时间了,就天天沉溺在网络世界里,精神变得越来越差,人也日渐消瘦,同时和现实社会脱节严重,离开网络,感觉到社会适应不良,越来越不喜欢走亲穿友,不喜欢说话和交往,出现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另外有的学生,出现通宵看电视,致使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从而导致焦虑,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
3.假期学习班恶补,压力过大,引发心理异常。
到了暑期,各种补习班层出不穷。家长往往望子成才心切,同时也担心孩子落后于别人,就督促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使孩子离开学校高压环境,就背起另一种形式的学业沉重包袱。因长期过高的压力,神经紧张,和学习的疲累,有的学生出现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孤僻偏激等心理问题。
所以放假回家的学生,除了自身作好心理调节,比如安排好作息时间,有计划的进行课业的复习预习,同时多培养健康有益的爱好,丰富暑期生活。同时多交往身心健康的伙伴,积极互动。家长也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建立平衡的心态,协助他们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促使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