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防暑正当时!清暑益气汤,解乏祛暑元气满

“夏至三庚数头伏”,随着蝉鸣渐密、暑气蒸腾,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已然到来。此时阳光炽烈,暑湿交蒸,人体阳气外浮而津液易泄,常出现身热烦渴、神疲乏力等不适。

中医认为,夏至养生当以 “清暑热、益气阴” 为要,而源自金元名医李东垣《脾胃论》的经典方剂,正是应对暑热伤气的千年妙方。


      一、夏至暑邪伤人,气阴两虚最常见

夏至前后,气温屡破新高,人们在空调与烈日间穿梭,极易被暑邪侵袭。中医讲“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暑热不仅让人口渴多汗,还会悄悄损耗体内的 “气” 与 “阴”:

·气虚表现:动则气短、四肢倦怠、食欲不振,甚至头晕目眩,仿佛身体被“抽走” 能量;

·阴虚表现:心烦失眠、口干舌燥、小便短赤,手心脚心像揣了团火,夜间还可能盗汗;

·暑湿困脾:若兼感湿邪,还会出现腹胀腹泻、身体困重如裹湿布,连头发皮肤都油腻黏腻。

现代生活中,长期熬夜、嗜食冷饮、久坐空调房等习惯,更会加重“暑气伤正”,让上班族、学生党频频陷入 “夏乏” 泥潭。


二、清暑益气汤:三管齐下的暑天救兵

面对暑热耗气伤阴的困扰,清暑益气汤以“清热、益气、养阴” 三法合一,堪称夏至养生的 “黄金组合”。此方由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黄柏等 14 味中药组成,方解如下:

·清暑热:黄柏、知母苦寒清热,葛根升阳解肌,泽泻利湿导热从小便出,快速清除体内暑热;

·补元气:黄芪大补元气、固表止汗,党参健脾益气,白术燥湿运脾,为身体注入“动力源”;

·养阴津:麦冬润肺生津,五味子收敛阴液,当归养血和血,防止津液随汗水过度流失。

全方清而不寒、补而不滞,就像给燥热的身体“开空调 + 充能量”,既解当下暑热之急,又调长远气阴之虚。


三、临床验证:从古代暑病到现代“空调病”

现代研究表明,清暑益气汤的功效不止于传统认知:

·抗疲劳作用:实验显示,其可提升小鼠运动耐力,降低疲劳相关乳酸堆积,对夏季体力、脑力透支有显著改善;

·调节免疫:方中黄芪、党参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帮助空调房人群抵御暑湿外邪,减少感冒频发;

·改善代谢:对暑热引起的血糖、血脂波动,黄柏、苍术等成分可调节糖脂代谢,适合“三高” 人群夏季保健。

此外,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暑先兆、夏季热、低钾血症等,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神疲乏力者,往往一剂知、二剂已

四、夏至养生组合拳:汤方+ 生活调摄更给力

·饮食推荐

·益气养阴食材:山药粥、银耳莲子羹、酸梅汤(少糖),既可搭配清暑益气汤增强疗效,又能日常保健;

·消暑祛湿食物:冬瓜薏仁汤、绿豆南瓜羹,忌辛辣烧烤、冰饮烈酒,避免“火上浇油”。

·作息要点

·午时小憩15-30 分钟,顺应 “夏至一阴生” 的自然规律,养心又护阴;

·夜晚勿熬夜,23 点前入睡,让阳气得以潜藏。

·运动建议

·选择清晨或傍晚锻炼,如八段锦、瑜伽等舒缓运动,以“微汗不疲” 为度;

·避免正午暴晒,运动后勿立即冲凉,防止暑湿闭阻毛孔。

·情志调摄

·暑热易致心烦,可通过听古琴曲、习字绘画等方式“静心降火”,保持情绪平和。

夏至是阳气最盛的时节,也是调理身体的黄金期。若您常被夏季乏力、口渴、心烦困扰,不妨在中医师指导下选用清暑益气汤,配合科学养生,让这个夏天元气满满、暑热不侵!

这个夏天,你最困扰的问题是什么呢?睡眠?脾胃?情绪?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问,让我们一起交流养生心得,元气满满过夏天~

感觉今天分享的方法有帮助到你的,别忘了【点赞】、【❤️】、【分享】给朋友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