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老母亲的威力受到威胁,给孩子设计的奖励机制不灵了。这个奖励制度是这样的:每天完成自律表里的项目:(内容包括练书法、学英语、做数学、按时完成作业、做家务、按时睡觉等十个项目)。做完一项可以获得一个笑脸贴纸,周末数笑脸可以去吃好吃的,或者可以去某个地方玩。
问他为什么不做了,给到的答案是,反正我不想去你说的地方,换个地方一样玩,反正我自己有钱(他自己存有些压岁钱)想吃自己买。
闹心呀!好在我及时做了调整,学习和生活上都得到完好的衔接,同时,在实践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咱们使用奖励最大的优点是能提供一定的时效性。对孩子某个行为进行奖励,可以增加发生相应行为的可能性;同时,惩罚孩子的某个行为,将会减少发生相应行为的可能性。
奖励,又可以分为外在性奖励和内在性奖励。外在性奖励指自己不能体会到做这件事情的乐趣和价值,自己因获得外在奖励而选择做。外在性奖励如果使用不当,有可能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有些外在性奖励就像糖果或者以上我设计的自律表,这是一种敷衍并且无效的激励孩子的方式。这种方式用在低龄者身上会起到些作用,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悟性慢慢提高后,这种奖励就不再适合了,有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
内在性奖励指因这件事情本身的过程有趣和结果有价值,自己喜欢做,乐意做。内在性奖励往往是以孩子自身体验有关的东西,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由活动本身所产生的成就感,具备新能力所带来的乐趣,以及希望用新的技能所带来的期望。
所有成功的内在性奖励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真正有用或者真正使孩子感到满足。可以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又贴心的话语。最好的内在性奖励是让孩子可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种形式的奖励才非常接近任务的内在性质。
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在没有参加校内托管之前的几个学期里,在家写作业磨蹭的能让我一晚上冒火三次。这个学期参加校内托管了以后,作业基本上都在学校完成了(孩子自己选择的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完成作业的那种免费的托管)。为什么作业完成得这么好呢?因为完成作业后可以拿去让他最爱的孙老师提前批。这其实就是一种内在性的奖励呀。
那么,咱们如何设计奖励呢?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首先,任何形式的内在性奖励都具有灵活性,必须确保孩子至少能够有少许的控制权。
其次,内在性奖励要求孩子具有自主性或进行有效的选择。
最后,最好的奖励是外在和内在性奖励相结合,少一些外在性奖励,多开发一些内在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