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坐标已变,你在哪个象限》中提到,放在五年前,人们这样界定自己:行业+企业+职位。
那个时候职场增值的玩法特别简单,你先选好一个行业,然后努力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企业,然后从低职位开始卯足了劲往上爬。做了几年,你的翅膀硬了,如果组织内能升,你就继续升。如果不让,你就跳到小平台提高职位,积累更好的能力和视野。多年以后,你成为某一行业的资深人士——你也可以凭你的资源和年轻人PK。
这是传统套路。但是这个套路在今天失效了。今天的行业变化的太快,基本上你每天都能听到新概念、新行业、新企业以及新职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中关村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个月。你可能花了10年爬到了公司的中高层,却发现整个行业都没了。
今天的职场人,他们用这个公式重新定义自己:圈子+能力+特色。圈子是平台,你混什么样的圈子其实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格调。圈子是能力的放大器,如果强,你比以前更强,如果弱,你会迅速不被看好。最后你要找到讨喜的特色。在这个情感消费升级的年代里,最大的风险是大家把你当作毫无特色的好工具。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太多,人们只记住有特色的人,并与之互动。
这篇文章给了我几点启示:
第一,未来能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干到退休老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看看企业寿命的统计数据,就知道依赖某企业养终生的愿望是多么的不靠谱。相对而言,行业整体消失的可能性会小些,但是行业的运营模式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醒醒吧,永远不再有什么铁饭碗,如果不提升自己,被淘汰是必然的。
第二,传统的增值法已经过时,升职不等同于与升值。那些之前让我们目眩的职务光环已经代表不了身价,今天的经理、总经理身份,当企业和行业被淘汰时,他们迅速被抽空,在人才市场中的价值或许还不如掌握具体技能的普通的操作工。因为很多人当领导当习惯了,除了发号命令就不会干其它的了。所以千方百计的在企业里把上级熬死,一步步熬职务的做法并不明智,甚至是一种浪费,迅速的转身升级,自己永远有总经理的内在身价,而不是头衔。
第三,老好人和四平八稳的角色越来越不吃香。“特色”是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里脱颖而出的最重要标识。“谁都不得罪,和所有人都搞好关系”的思维,不管是用在人际关系还是产品开发方面,结果都是被谁都不待见。
这个社会越来越讲究圈子的认同感,霸气的产品和人就应该说,我就是我,你不是我的菜,请绕行!
自我介绍,尤其是写简历,我们总是不放心,喜欢面面俱到,希望自己看起来又有技能,又有才艺,既对工作认真负责,又对家人关怀备至,既热爱工作又懂得享受生活。其实把什么都写全,写规矩了,结果一扫就被埋入了一群模糊的脸中。想想我们上学时,最容易被老师记住的只有两类人,要不成绩好到爆,要不调皮捣蛋到让老师头爆,就不难理解特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