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书中提到《改变,从心开始》――荷兰心理学家Roy Martina把快乐分三个层次:
01 竞争式的快乐
快乐的体验来自于竞争关系,一定得我比你强,我才快乐,否则就痛苦。
在我们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这种竞争性快乐,是大部分学校、老师、家长的核心逻辑。
小到单元检测,大到期末考试,只要测验就会排名。排名第一时间会公布在家长群里。孩子座位是根据考试排名,每次考完都要调整位置。
甚至有些学校根据年级排名分班,每次考完就有孩子要流动到相应的班级。
在这样一个高压环境下,孩子们如履薄冰,有何快乐而言。
那,家长呢?
孩子考了不错的成绩,总体有进步了,本来很高兴,可是打听一下其他同学后,发现也不过如此,愉快的心情一下子就消散了。
那,成人的世界呢,就快乐吗?
这几年同学聚会比较流行。我发现很多同学聚会前兴致高昂,因为自我感觉还不错的。可到了聚会时,发现当年不如自己的同学过的都比自己潇洒,聚会氛围充满了比较和不平,聚会的热情立马一落千丈。有这样想法的人,聚过一次后,再不会参加了。
工作中也是。
我们每年都有一次调薪机会,调薪比例不是固定的,员工岗位的重要性和个人绩效是决定因素。
调薪数据是不公开的,但我会通知每个部门成员,刚开始被通知时是愉悦的,但员工之间会有互换信息,然后高兴的心情变成了愤愤不平。
我就遇到过一次,他认为自己的调薪低,在没有实际成绩的时候要求涨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便消极怠工,充满负能量地影响团队合作。
结果,当然是被开掉了。
02 条件式的快乐
条件式的快乐是有条件的快乐,客观的快乐。
比如你有个愿望,最后你达成了,你很快乐,这里免去了竞争的成分。
条件式的快乐,我理解为成就感。也就是确立目标,努力达到,获得满足。
这个层次不是最高级的快乐,但,是积极的、上进的。
03 无条件的快乐
也就是“至乐”,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
我想了下,有两种人能达到此类境界。
1, 得道高僧:大师们对人生参的很透,的确有些高人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一草一木一世界,一花一物一菩提。
2, 不谙世事的孩童:与小伙伴一起无目的的奔跑;吃到好吃的食物;看到有趣的动画片;出差的爸爸归来;沉浸在手工和拼装玩具中……
我记得孩子四/五岁的时候,有次带他去吃KFC. 他超爱薯条蘸番茄酱。回家的时候,他非常快乐,平时回家要抱不肯爬楼梯,那次自己哼着小曲一个人爬到六楼。
他还特别喜欢星巴克的水果棒棒糖,给他一颗糖,他会乖乖地看大人聊天,不吵不闹地享受他的美味。
小孩子的快乐真的特别简单。我们是不是能从小孩童学习到快乐的秘诀?
04 可怕的预言
武教授在书中有个可怕的预言:
假若我们的教育体系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是压力继续升级,那么被当做工具的孩子们会以他们的生命抗争。最后孩子们的自杀率会高到让整个社会恐惧,那时大人们才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逻辑。
这本数是2014年6月首次出版的,这几年孩子跳楼的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孩子。
这些孩子用年轻生命来抗争这变态的教育制度,难道还不能让父母警醒吗?
高压下的孩子即使成绩优秀,他们健康吗?
优秀和健康,哪个更重要?
我们要怎样保护孩子免于伤害?
……
每个人生而有价值,引导孩子找到他生命的意义,并感受生命带来的各种美好,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