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8日)到大驻马,已是晚上近九点。因为从四点多就坐上高铁,没有吃晚饭(高铁上的饭又难吃又不便宜,一般不吃),下了高铁,就让司机送我到一家常去的面馆。我这个习惯像极了很多的河南老乡,离开家乡一段时间,回来进入河南境内,都等不及到家,就赶紧找个面馆,来一碗面,安慰安慰焦灼的肠胃。
我常去的这家面馆——驻马店开发区金雀路上的陈楞子手擀面,老板不楞,厚道纯朴。我还是按以往的习惯,晚上来这家面馆,都要点一碗清汤素面。面条是地道的手擀面,几片青菜叶,几片西红柿,一青二白三红四绿,单就色彩搭配,就让人垂涎欲滴。
动筷子之前,发个朋友圈。还没有拿起筷子,那么多的点赞、点评扑”面”而来,看来大家对美食关注度超高。
看着这么多的关注点评,这碗素面把我拉进关于面条的记忆。
我的老家在苏北农村,按照中国地理南北方的划分,生长在淮河以北的我,算是地道的北方人。习惯上,一般把江苏称为南方省份,但是苏北地区从方言、饮食、风俗等来看,更接近于北方。南米北面,天天相见。
在我小时候,苏北地区以旱田耕作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红薯、豆类及一些杂粮,很少有种植水稻的。由于很少种植水稻,大米饭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那是人间美味。家里来了亲朋,如果能让客人吃上米饭,那是最热情的待客之道。所以很小的时候,在我们心中,大米就比其它粮食都高一等。红白喜事,招待客人的主食,大多是米饭,以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地锅做出的米饭,香糯可口。而孩子们争抢的是米饭风光后留下的锅巴,又脆又香!米饭,我们老家又叫干饭,那时候去赴礼宴,也说去扒干饭。
吃上一顿米饭,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淮河以北还是以面食为主。在面食里,面条又至高无上了。麦子刚收下来,能断断续续地吃上一段时间面条。到了秋季,玉米、红薯就闪亮登场了。如果谁家到了秋天还能吃上面条,那一定非富即官。我的邻居二叔,做过一段时间小队长,到了秋天,他家就有面条吃,让我们很是眼馋。
那时候,即使家里有面条吃,也是白水清汤面居多。吃清汤面,就咸菜。要是在面条里浇上蒜汁,也爽口爽胃。记忆里最好吃的面条是这样的:在清汤面里,放一小勺猪油,再调入自家熬制晾晒后的酱豆汁,那个味道啊,胜却人间无数。
小时候的记忆,大抵从文革结束前后开始。那个时候,没有饿死人的现象了,但是食物还是短缺的。当时的农作物产量真是太低了,一亩麦子、玉米能收个二、三百斤就是高产了。这些年,农业科技进步,种植水平提高,加上化肥、农药的使用,使粮食产量突飞猛进。现在的水稻、小麦,一亩地再高产,也只是一千多斤。不知道曾经的亩产万斤,是怎么长出来的?
我爱吃面条,也会擀面条。大概是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擀面条了。第一次擀面条,是自己主动做的。那天,大人把面活好,放在桌上醒面,趁大人不在,我就拿起擀面杖,自己动手了。第一次擀面条,手是笨拙的,面皮擀成多边形,锯齿形,且厚薄不均。大人发现后,又重新擀,才擀得像一个圆,厚薄均匀。
河南是面食王国。我第一次来河南,是2007年1月7日,第一站是驻马店的新蔡县。到了新蔡县城,已是下午2点左右,我们还没有吃中饭。看到一家烩面馆,我们一行三人就进去了,每个人要了一碗烩面,味道很好!烩面,河南面食的代表性食品,之前可从来没有吃过。新蔡的那家面馆——宝林烩面馆,在106国道旁边。这有好多年没走过那个地方了,不知道宝林烩面馆现在还开吗?新蔡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
在河南久已,品尝了各种面食,最喜欢的还是面条,尤其是土鸡面片。现在很多打着土鸡面片旗号的面馆,土鸡不土,洋鸡不洋。
江苏的面条,品类也很多,和河南面条相比,各有不同。江苏的面条,配料丰富多彩,也有好多非常有特色。比如东台的鱼汤面、泗洪的螃蟹面(螃蟹剁开烧汤)、淮安的鳝鱼面等,把河鲜、湖鲜和面条结合起来,也是人间美味!
南京的面条我不喜欢,面条总感觉没煮透,汤也没味道。每次到南京,我基本上不吃面条。好在南京的小吃花样不少,鸭血粉丝、蟹黄汤包等也能满足你的味蕾。
面条要好吃,面要好,汤也要好,店家的良心也要好。现在有的店家,为了让面条有劲道,在面里会加进工业用胶,谋财害命!特别是有的拉面,是不能吃的。
雨润集团有个口号:食品工业就是道德工业。食,人和良组成,人如果良心坏了,食品也就坏了。
所以,食品行业,要坚守做人的底线,不能坏了良心。
推而广之,无论是身居何处,职位高低,都不能坏了良心。
做人做事,还是要素面朝天,良心大大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