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本系列笔记是本人阅读各种中医著作的笔记,一些观点与现下通行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之间意见也不统一;所录方剂很多是有关医生的经验方,实际效果无法验证,切不可照搬照抄,否则后果自负。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想主要是看著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否有其合理之处,能否自圆其说,从而启发培养自身的中医思维,加深对中医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崇拜。
张仲景提出了六经辨证的诊治方法系统,根据疾病传变的规律,由轻到重,由表及里,将疾病的发展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等六个阶段。
《伤寒论》说: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郭生白认为,三阳病属于外源性疾病,而三阴病属于内源性疾病。三阳病的治疗重在排异,即祛邪,三阴病的治疗重在自我调节,即扶正。
一、附子汤
郭生白认为附子汤是自主调节的经典第一方剂。
辩证:少阴病。
仲景原方:炮附子(先煎)2枚,茯苓42克,人参28克,白术56克,芍药42克。
少阴病是六经病中的最后阶段,是最严重的,人体机能严重衰竭,阳虚,仅能勉强维持生命,本能已经无法产生一点排异反应。
附子助阳,启动心脏自主运动;人参补气生脉,补气是提高器官的自主动力,生脉是加强血液循环,为身体提供能量。附子人参相辅相成,动力和能量相互促进,推动阴阳互根的生命运动。茯苓白术,通阳利水,促进循环;芍药通血脉,治骨节疼痛。
附子汤服后,出现发烧,说明身体恢复了排异反应,是好转的症状,后续可用桂枝汤微微发汗,病情可趋于好转。否则,则可能是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