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宛东名镇太和寨内,耸立着一座平面呈回型,占地1900多平方米的三层罗马教堂式建筑,因其前排和内侧都有走廊,人在楼上可随意走动,前后左右,四通八达,故有“转楼”之称。又因其造型为西欧式建筑,所以当地群众一般称其为“洋楼”。
说起洋楼,当地人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坐北朝南,砖木瓦结构,由东、西、南、北四楼组成,共有房舍126间,楼高12.80米,东西长46.70米,南北长40.50米,整体造型为天井院格局。外部与遵义会议会址大楼相仿,又与故宫太和殿近似,远望近观,均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堪称中西建筑的合壁之作。
1990年,这座远近闻名,古色古香的转楼,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说明转楼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其实很多人还不太了解,在这座优美的建筑物身上,也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据有关南阳地方史料记载,1937年抗战开始,国共合作,在国民政府“兴学育才”政策的倡导下,居此富甲一方的蒙古族大地主李自炎(1902——1951)比较开明,倾其所有创办蔚文中学。转楼是其花巨资历时9年兴建而成的教学楼,规模宏大,可供千人上课,蔚文中学设有小学部、男子部和女子部,1941年增设高中部,管理严格,学风蔚然,无论贫富子弟一律量才录用。办学盛况,享誉四方。
清末京城大学士、书画家张东寅(祖籍社旗青台)欣然用隶书题写“乐育楼”三字大匾,悬挂于正门两侧四根巨型圆柱上方,国民党左派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也挥毫题写“蔚文中学”四个金色大字悬于其上,一时转楼风采倍增,顿生庄严神圣之气。
特别值得怀念的是,转楼还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经走访大量知情人士获知,转楼曾是我党开展秘密活动的中心,建楼期间,从河北来的地下党郑国安以“木匠”身份做掩护,趁势打入太和寨,积极发展革命力量;当时教师中的地下党刘花年、仝保乾等人也秘密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开展活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1947年12月9日,桐柏军区派军解放当时属于唐河县管辖的太和寨,他们首先抢占转楼制高点,用机枪向寨内发起猛烈攻击,经过一昼夜激战,民团溃败,弃寨西逃。次日冬至解放军开仓放粮,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更让人不能忘记的是,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方总医院设于“转楼”,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在这里得以救治,重返前线,野战军首长刘伯承、邓小平曾多次到此看望受伤将士,并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转楼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令人遗憾的是,名人的珍迹后因战乱均未能保存,紧依转楼可供千人居住的“寝楼”也毁于战火。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转楼虽历经沧桑,但如今风采依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1990年被定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后,又多次拨款予以修缮和复原。
作为一名常年生活在“转楼”附近的居民,为家乡能有这样饱含丰富文化历史底蕴的独特建筑而自豪,也为开发挖掘转楼文化而深思:
第一、充分挖掘转楼文化内涵,发扬“蔚文”风尚,为提高社会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可以转楼为依托,在转楼附近建设文化大院,置图书馆,阅览室,革命故事报告厅,转楼文化历史陈列室,蔚文中学教室复原,太和寨碑贮藏室,李自炎系蒙古族中原发展展览室,地方戏剧汇演厅,地方风味小吃一条街及宛东民间艺术展览厅等。
第二、充分挖掘太和革命历史,建设红色旅游基地。抗战期间,在建设转楼和蔚文中学发展过程中,都有地下党撒播革命火种,解放战争中,转楼作为“二野”后方总医院,又有刘、邓首长曾经莅临,必有很多英雄壮观的革命故事;
在转楼西北一公里处有太和革命烈士陵园,葬有很多淮海战役时期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转楼东南两公里处更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九军遭遇战——王六庄遗址。
挖掘革命历史,建设红色旅游基地,当之无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三、充分发挥转楼以及周围的革命史实,学习先烈坚持正义、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繁荣复兴过程中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转楼建设成区域重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重新精神,意义重大!
第四 发掘转楼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转楼是中西建筑完美结合的杰作,楼的顶层带阁楼,雕梁画栋,重檐叠脊,金碧辉煌;四周廊檐均为精致的砖雕,造型奇巧,美观大方;门窗上镂刻着多种花鸟及几何图案,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室内全部采用兰色方砖铺地,整齐划一。
特别是南楼的正面和天井院内一,二楼四侧,分别由26个、48个大型连环拱券支撑,上下、左右、前后完全对称,既符合力学原理,宜于室内采光,又节省了建筑材料,更给人以和谐统一、庄重高雅的美感。即使在建筑设计飞速发展的今天,转楼也有很多研究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