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读你。

最近一直特别混乱,今天天气特别舒服,适合读书,所以把这一个多月来读过的书,整理一下,希望能稍微清醒点。

1.司藤

半妖司藤

尾鱼的两本小说都重新再版了。《怨气撞铃》改成了《撞铃》,《半妖司藤》改成了《司藤》。基本上也就是把名字里面不该在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东西都删去了而已。

总的来说,我还是喜欢尾鱼的,作为网文来讲,文笔和情节都足够,脑洞足够大,又没有大到让你想翻白眼。

这部《司藤》里面的脑洞除了在“半妖”这件事以外,还有些什么“妖的精神分裂”,然后各种妖和人的宫心计啊之类的。

尾鱼这两部小说基本脉络都一样,一段旅途中,男主角被迫或者被责任感驱使一路追随女主角,最后爱上女主角,而且在这之前,男主角一定都是有自己喜欢的另一个姑娘的,这个姑娘最后多半会加入“为难女主角九九八十一难”豪华套餐,但是男主角就是喜欢女主角,即使这个女主角不怎么傻,不怎么甜,但是美且独立,御姐款,你值得拥有。

最起码,在女主角的性格方面,三观相当正,总算是抛弃了傻白甜,遇事情只会瞪眼睛擦鼻涕和撒娇的小公举。《司藤》不如《怨气撞铃》,但也算是不错的网文。

2.霍乱时期的爱情

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

这个已经写过长篇书评了,不赘述了。

如果要用时间来证明爱,那么我们要浪费多少时间呢? - 简书

关于那篇书评,我的意思是,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可以与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我们却抱着“如果他真的爱我,那么等一段时间又怎样呢”这样的心理,而选择暂时分开。

我们觉得,真爱可以经历时间的检验,可以经历短暂的分别。事实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我们可能经历分别,仍然能够重逢,但也可能不会,可能我们会就此分道扬镳,牵上别人的手。这样不是不好,就像费尔明娜和医生,这一生的相伴不是不美好,只是这份相伴背后是阿里萨五十余年的倾心等待,这对于阿里萨未免残忍。

童话故事里的,爱情小说里的结局,多数都带着传奇和梦幻色彩,就像《霍》,看多了这类故事的我们相信,只要相爱,经历五十年,六十年,我们仍然能够相爱。但我们也忘记了,如果一开始,费尔明娜就和阿里萨在一起,这份相守根本不需要经历五十三年的等待,就能够实现。这样可能会更好呢?

3.收山

做厨子,最要紧的是有一颗孝心。

我一开始以为这个作者常小琥是个女的(可能是受了黄小琥的影响。sorry.....),所以一直觉得奇怪,总觉得一个姑娘不能写出这么北方大老爷们的小说。后来看见作者留着大胡子的模样,内心疑惑豁然而解。

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有个友情提示,记得备好餐巾纸。(麻烦朋友不要想歪:))这是一本关于北京老饭庄的变迁历史的小说,整本小说各种关于做菜的描述简直让人口语流三丈,就连对于人物的描写,都全部跟食物有关。我每次看这本书之后,都会莫名地饿,这可能是我又胖了的原因吧。

肉片被他轻描淡写地划进锅里,转眼间,桂花开,像是挥抖水袖的奇女子,戏出白色绸绢。水袖变成鹅黄的照晚残云时,老人眼到手到,即刻捞出,让油走干。

他孤单地走上月台,像一张包糖用的糯米纸,仿佛沾上雨水,就会消失掉。

这本小说全篇起伏不大,即使是关于故事转折的情节描写,也是用平淡的语调带过,让你基本感觉不到这本书的情节起伏。也可能是这样,所以你看的时候,总觉得像是个老人家在讲他的人生,无论是那些好的部分,还是坏的部分,都是平平的带过,剩下的只有听故事的人在感慨和唏嘘。

我常把这本书跟我最近看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混在一起看。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艺。修文物是这样,真正的技术高超的师傅永远是透露着一种淡泊和高冷的气质的,而一个厨艺出众的厨师,也多半是个人品坏不到哪去的主。

另:看这本书有利于提高做饭技能。

又另:我爱上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王师傅,你们谁能帮我问问,他还需要有人给他生个表吗?

4.你的灯还亮着吗

你的灯还亮着吗

这是本市面上最常见的那种,号称启迪思维的书。这本书名字还算有意思,而且相当薄,所以我就那么一看。

书名来源于,司机每次出隧道的时候都会忘记关灯,然后导致车的电量耗光,造成了很多麻烦,然后呢,政府就想了个办法,在隧道出口挂个牌子“你的灯还亮着吗”,这样司机就会去检查自己的灯啦。这个是不是比“请关闭车灯”好呀?

感觉跟小学课文那个“春天来了,我的眼睛看不见”差不多一个意思。

怎么说呢,这本书好的地方在于,用故事引入所有的道理。但是这本书不好的地方呢,在于你看完除了能留下一句“哦,对诶”以外,也没什么别的感想。

就像是你每次看什么《读者》《意林》啊这种杂志上面的小故事,你总是觉得“好赞哦”,可是你不一定真的从故事里面汲取了下次能被拿来用的实际方法。

道理易懂,问题难解决。不然人手一本“解决问题十八招”,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5.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同样,写过长篇。

《南京大屠杀》

清明节去南京前,看完这本书,写了书评,算是抒发了一些社会主义好青年的感想吧。南京之行及其不顺利,这个不提,机缘巧合,本来不打算去大屠杀纪念馆的我们最终还是在离开南京前,去了一趟。

清晨的时候坐地铁到纪念馆前,人还是相当多的,有人自备菊花,也有人现场向小摊贩买国旗买菊花之类的东西,馆内也有捐款领菊花的活动。我也不知道是每天都这样,还是说只是清明节,前来拜祭的人特别多。

馆内有震撼性的东西还是相当多的,有整整一面墙的遇难者资料,我也是随手翻开一看,基本上记录都不怎么清晰,很多人的姓名只能用“xxx母亲”“xxx大爷”“张老太太”来代替,不知道怎么说,其实你处在那样的环境中,一定都是能够感觉到那种悲怆跟无力感的。太社会主义的话,最后说一句,其实我们的日子,我们的时代,真的挺好的。

6.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这书好看不好看我真的不知道。这是我“近代史纲要”的阅读作业,我们的作业是阅读三本书,写一篇综合读书笔记,这篇读书笔记的最高分为5分(就是说,你写的好,就给你5分,写的不好,可以不给你分。这个成绩在期末成绩100分里,占5%的比例。),我只想给我的老师,一个大大的微笑。:)真诚脸。

首先,我不是历史迷,所以对历史的书籍没有天然的热爱。其次,这本书都说了它叫极简,所以就省略了很多具体的描述,仅仅是对大框架范围内的欧洲史的描述。反正,我一看就睡觉,每次躺床上,睡前打开,不到五分钟,必睡着。

7.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近期因为蒋方舟和理想国合作,要开一档新栏目,和梁文道一起,所以又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多人不喜欢她,觉得她根本没有资格和道长在一块讨论文学,很多人至今对她被清华破格录取这事耿耿于怀,又怀疑她母亲为她代笔之类的。

代笔不代笔我是没办法知道的,她文学素养高不高我也没办法了解到,我记得的只是,第一次在我老妈给我的《中国少年作家》上读到她的那篇关于天才跟厕纸的文章以后,我就喜欢这个姑娘。隐隐透着漫不经心,但其实又是自嘲式的幽默。

蒋方舟的青春当然跟我们任何人都不一样,我们谁也没有那种幸运被清华破格录取,我们也没有那种发育还没完全就能写小说的天分跟才华。但是就像她自己说的,大意是,我们这一代人,90后的青春,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记忆与标签,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里有着的,都是个人的懵懂。

8.斯通纳

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这本小说出版已经多年,也享誉多年。今年1月份,这本书重新翻译后再版。从1月份在豆瓣上看见这本书的简介开始,就一直在等kindle版(穷到根本买不起纸质版)。

但是说真的吧,可能是期待太高,看见别人给的评价都是各种关于情怀呀,关于人生的思索呀,关于平凡平庸的生活值不值的过的讨论之类的。又看多了“我们为什么要去读一个loser的故事”“迟到的经典:斯通纳”这类的文章。

等到真正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心理感觉如下:10%的时候,这个故事到底什么时候才展开?20%的时候,总算是看见了故事发展。30%的时候,到底什么时候发展下去啊。此后直至这本书几乎结束,我就是这样的心理状态。

这个故事的发展,真的是,太慢了,并且整体故事还是挺长的。讲述的是主人公斯通纳的一生,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一生。

普普通通的大学教授,娶了一个匆匆见过几面自以为是爱上的作女,有一段情投意合的婚外恋。这类的故事。

喜欢这个故事的人说,这就是平凡人的平凡一生,没有大起大落,可是仍然值得一过。可是我这么说吧,全篇我都在等待斯通纳的妻子的逝世。

按照传统的故事发展,这个女人,不应该活过这么多章节。集合了所有作女讨人厌的个性,基本上是主人公斯通纳人生不美满的主导因素,在不爱一个人的情况下嫁给他,只愿意为生个孩子进行夫妻关系,等有了孩子又不懂得如何亲近孩子。真的,我最终没有看完这个故事,就是因为我跳到最后一章,发现她没有死,活完了整个故事,我就好生气。

总而言之,斯通纳的一生看起来确实像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平庸,充满着妥协和无谓的挣扎。但,这小说,我真的看不下去。

据说与翻译者也有关系,这本小说本身的叙事手法就偏平淡,加上翻译上面没有进行处理,所以故事真的太白描化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