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MDb上搜索“Stoner”,你会发现一部筹备中的电影词条,因为这个电影企划还在落实中,所以它目前的可公开信息就是:空白、空白、空白……
但是,这部电影被拍出来是迟早的事,而且大概还是部到时候备受瞩目的片子。
为什么?
——因为2015年的戛纳上,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让三家电影公司一起炸了,而在那之前不久,这部沉寂了半个世纪的小说又差点引爆了整个英语文学圈。
这三家电影制作公司分别是出品奥斯卡获奖电影《爆裂鼓手》的布鲁姆制片公司(Blumhouse Productions),出品《007:幽灵党》的科恩传媒(Cohen Media Group)和戛纳电影节封后之作《卡罗尔》的制片方Film4 Productions;而这部被三家共同关注的小说就是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Stoner)。
而在此之前的半个世纪中,这本书的命运与其所描写的主角一样,郁郁而不得志。约翰·威廉斯写成《斯通纳》后,它就一直在积满灰尘的二手书店中不断辗转,始终难以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销量就没突破过五位数的时候——1965年,《斯通纳》在美国第一次出版时,除了在《纽约客》上的书讯简介获得一个“写得很棒”的推荐语外便无人问津,一年后,这本小说共卖出约2000册的;70年代,英国朗文出版社在欧洲第一次出版它,命运也与此类似。
这个窘境一直持续到2006年,一位美国资深出版编辑听从了他一个开书店的朋友的建议,读了这本书,然后这本书——《斯通纳》的命运彻底改变了。这位编辑读完后,迅速买下版权,并评价该书“这种书你总归不会错过”。(布缪P:书店老板才是真正的神级职业,深藏功与名啊……)
随后,《斯通纳》的销量开始一路飘红。
2011年,《斯通纳》在法国的销量居高不下。
2012年年底,英国兰登书屋再版《斯通纳》,一年之内售出近17万册;同年,《斯通纳》在荷兰出版,平装版一年之内销售近20万册,并荣登荷兰畅销榜榜首数周之久。
2013年,《斯通纳》先后登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及以色列的畅销榜榜首。
甚至还有著名演员、导演汤姆·汉克斯的推荐:“《斯通纳》是令我爱不释手的五本小说之一”。
2016年年初,《斯通纳》在中国由世纪文景出版——结果是除了出版方热情似火的宣传,真正看到这本书的人像半个世纪前的美国销量一样少。
或许我们真的该花点耐心好好读一本三百页的书了?
《斯通纳》在豆瓣上被评分8.8,真不能说低,简直高得出奇!(如果你特别迷信豆瓣评分的话,布缪P再告诉大家,《解忧XXX》叫嚣了快一年也只有8.6呢……)但从整体来看,《斯通纳》是一本朴素至极的书,可一旦认真读了,就会不由得佩服这次的出版设计,从封面到腰带上的推介文案都十分贴合“威廉·斯通纳”的一生: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
如果“剧透”会让你产生想读的欲望,那么剧透也是好事。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
隐忍一辈子的普通人
“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他还从未以这种方式感知过自己。有时他在一面镜子里盯着自己,看着那张覆盖着茅草般干枯褐发的长脸,摸摸尖削的颧骨;他看着从外套袖口里伸出好几寸的细细的手腕;他纳闷,自己在别人严重是不是像独自一人时表现的那样显得滑稽可笑。”
威廉·斯通纳在23岁的时候拿到了文学硕士的学位,留在母校密苏里大学教基础英文语法与基础写作。斯通纳原本是个学农学的学生,他苍老的父母辛苦地经营着一块贫瘠的土地,而他学习英国文学的契机,是他在本科二年级时,英国文学概论教授阿切尔·斯隆所讲述的原本让斯通纳无法理解的长诗——可从那一刻起,原本枯燥的文学却像一股滋润着干裂土地的清泉,浇灌了斯通纳眼中的新世界,此后他开始了长达41年的教书生涯。
但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战让他失去了一位挚友;不久他结婚生子,却慢慢发现这场浪漫的一见钟情带来的只是一段长达一生的失败的婚姻;他出版了几本不怎么轰动的著作、取得过一些教学成果,却与新来的学院系主任为敌,一辈子都没能升上助理教授以上的职位;婚姻的悲剧还延续到了自己和女儿身上,女儿选择用早孕摆脱家庭,他也被迫卷入婚外情的漩涡,最后癌症要了他的命,他在追问自己的人生中阖然长逝,没有太多挣扎也没有太多不甘——就像他的人生一样,死亡已然降临,他没有反抗的余地。
斯通纳人生中最大的转折——也可以说成是他“不幸”的开始,就是那堂英文课。
如果你好奇,对一个生长于土地的青年而言,“文学”意味着什么?那么在书中,约翰·威廉斯用细腻的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浪漫的“答案”:它不仅打动了斯通纳,还会感动了每一个读到这一段的人。
“有那么几个时刻,威廉·斯通纳意识到自己在使劲屏住呼吸。他把气息轻轻地舒吐出来,刹那间发觉自己的呼吸从肺里排放出来时,衣服随着身体在起伏……阳光从窗户里斜照进来,落在同学们的脸上,所以感觉光明好像是从他们自身散发出来,迎着一片黑暗释放出去;一个同学眨巴着眼睛,一道浅浅的暗影落在脸颊的一侧,上面的毫毛被阳光照得清清楚楚。斯通纳感觉放在桌上紧紧攥住的手指松开了。他在自己的凝视下调转过手来,很惊奇它们都是黄褐色,很惊奇指甲已妥帖地嵌进粗壮的指端那种复杂的结构;他想,自己肯定能感受到血液在无形地穿过纤细的血管和动脉流淌着,从指尖到整个身体微弱又随意地颤动着。”
——《斯通纳》
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
多数人都不会成为别人的英雄,
但未必就不是自己的英雄
“你也在弱者之列——你是个梦想家,一个更疯狂世界的疯子,我们中西部本土的唐吉坷德,但没有自己的桑乔,在蓝天下欢跳。你足够聪明——只是比我们共同的朋友聪明一点,但是你有这个瑕疵,那个顽疾。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快就会明白。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棉花里的象虫,豆荚里的蠕虫,玉米里的穿孔虫。你无法面对它们,你又不会与它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这是斯通纳那位在战争中早逝的友人对他的评价,一个弱者。
什么样的人生值得书写?——英雄的?罪犯的?人生如戏跌宕起伏的?
不论何种,威廉·斯通纳的人生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因为他不是那种“人生赢家”,他更像个输家,他的一生都处在被剥夺的地位:学习剥夺了他与出身家庭的联系,婚姻剥夺了他寻求安定幸福的希望——他选择了这个女人,就是走进了一场永不停歇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之后妻子又剥夺了他对女儿的爱,他在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他只能住进大学的办公室;但斯通纳的社交圈子又很小,所以身边的朋友或敌人又剥夺了他在家庭之外这个唯一的避风港,只有那场不期而至的出轨成了他短暂的慰藉。其实多数人的人生就是这样:越是隐忍,就越是不断地陷入泥淖。
威廉·斯通纳并不是一个面对“失去”而奋力争取的人,相反,他失去的越多,日后需求的便越少,但威廉·斯通纳的一生需要被人可怜吗?
——不。
“他冷静、理智地沉思起自己这辈子看上去似乎难以回避的失败来。他曾希望拥有友谊和友谊的亲密,这可能会让他在人类的竞争中支撑下去。他曾有两个朋友,一个他知道时已经无谓地死去,另一个此刻远远地退缩进生活的序列中,乃至…他曾想得到那种唯一性,以及婚姻平静、持续的激情。他也曾得到过,但不知道如何处理,然后已然死亡。他曾经想要爱。他拥有了爱,然后又放弃了,把它释放进混乱的生命潜能中。凯瑟琳,他想。‘凯瑟琳。’
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他还期望什么呢?他问自己。”
——《斯通纳》
或许作者约翰·威廉斯想要写的威廉·斯通纳就是这样,他是个仅仅做到了让自己开心一点点的人。在一次采访中,约翰·威廉斯说道:“我觉得他是个名符其实的英雄。很多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觉得斯通纳的人生太可怜和不幸了。我却觉得他的人生过得很好。显然,他的生活比大多数人要好。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在这部小说中,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斯通纳对一份工作的感觉,一份这个词语所体现的良好和体面意义上的工作。工作给他某种特别的身份感,成就了他的自我。”
《斯通纳》就这样为世人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战争,“第四眼自己”——是多数人,也是任何人。
从晚年的婚外恋开始,全书进入了后半段,也是威廉·斯通纳人生的高潮。无法否认《斯通纳》确实是一本慢热的书,而威廉·斯通纳则像一座海底火山,积蓄了2/3的篇幅,终于在最后的1/3薄发而出,但这次爆发却没对向任何人,而单纯的,是朝着“威廉·斯通纳”本人,他死了,却让所有窥视到他人生的人不忍移步。
也许这就是《斯通纳》得以被称为“伟大”的地方,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如你我一样的小人物的故事,却并不以揭示他的可怜与不幸为卖点,而是恰恰相反,在普通中找到了一丝足以慰藉自己的亮色。
O关于《斯通纳》中译版封面:
很多人都好奇《斯通纳》的封面,那些涵盖了“Stoner”的字母的英文——其实是六本与威廉·斯通纳息息相关的书名及作者名:
PrometheusUnbound[Percy Bysshe Shelley]
雪莱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The CanterburyTales[Geoffrey Chaucer]
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集》
Beowulf
长篇叙事诗《贝奥武甫》
King Lear[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李尔王》
Sonnets[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最后一个大彩蛋——
EnglishRenaissance Poetry[John Williams]
约翰·威廉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诗歌》
没错,这是作者约翰·威廉斯自己的学术论文集,也是书中威廉·斯通纳想要研究的课题。等你读完全书,自然会佩服这次的封面设计!
* 约翰·威廉斯
(John Edward Williams, 1922—1994),美国作家,诗人,学者。辍过学,当过电台播音,从过军。退役后入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于1945年-1985年间在母校丹佛大学任教,教授大学英语及创意写作。曾编辑出版学术文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诗歌》,也创作过两本诗集。
他一生只写了四部小说:
《惟有黑夜》(1948)、
《屠夫十字镇》(1960)、
《斯通纳》(1965)、
《奥古斯都》(1973,本书当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
《斯通纳》媒体推荐: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斯通纳》一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它从本质上触及了预见期待的与真实体验的生活间的落差。《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对于一部沉寂半个世纪的小说,《斯通纳》无疑是一个“国欠奖”的典型。小说结尾,斯通纳在弥留之际思考死亡,他认为“死亡是自私的,他想,它们像孩子那样,要的是属于自己的那个时刻。”
——但愿今天,属于《斯通纳》的时刻真正到来了。
本文章由布缪P收集整理,原创撰文,图片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合作或投稿意向,请在书馆中回复【合作】或【投稿】(回复时不加括号)。
布缪P推荐快链,点击蓝字内容直接获取 ↓ ↓ ↓
石田衣良丨四月书单丨荒野猎人丨夜班经理丨岛上书店丨三毛丨山海经丨多克托罗丨塞林格丨萨拉·沃斯特丨法国漫画丨草房子丨乌鸦丨三岛由纪夫丨席慕蓉丨坑神老马丨尼尔·盖曼丨荒木经惟丨天野喜孝丨村上春树丨撩汉的狐狸精丨白鲸丨萝莉电影丨王小波丨比亚兹莱丨老照片丨Kindle丨堺雅人丨柴纳·米耶维丨吸血鬼丨猫丨施尼茨勒丨藏书票丨凯·尼尔森丨帕翠西亚·海史密斯丨无人生还丨咖啡丨圣诞丨城市与电影丨中国早期动画丨欧洲25座最美图书馆丨2016阅读计划丨2015书单丨超萌的熊猫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