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期中考试,恐怕好多人还不知道咱山西要办件大事——中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在太原举行。
将本土热点事件,巧妙地搬运到考卷上,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出题人老师,既紧跟时代潮流,又将语文生活化,水平实在是高!
然而,在这个题上,广大八年级学生不但在考试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考后讲评中也依然不能让人省心。
这个会徽到底什么意思呢?
我们有必要感受一下彩色版的设计图:
不得不说,彩图比卷子上的黑图好看多了。只是,”设计创意“看出来了吗?
我反正没看出来。如果不看左下角的”中国山西“,我还以为那个造型是“四川”或者”川四“呢。
还是直接公布答案吧,反正看了答案,也未必能看懂。
会徽以汉字“山西”的书法形态为创作来源,运用灵动的线条,将跑道与泳道的形象特点与汉字融为一体,表达了运动拼搏的内涵,呈现出青春现代、充满活力的形象。标志上下部分连绵起伏的造型显示出山峦的状态,中间的线条代表穿流而过的汾河,体现山西“表里山河”的特点。会徽整体使用五环色彩,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融入其中。五彩缤纷的颜色与充满律动的线条相融合,象征着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结合图片解说构图元素3分,说明寓意3分,共6分。语言表述不流畅,字数不够酌情扣分。)
考试结束后,我揣着“标准答案”走上讲台,极力启发学生们说这个会徽是以汉字“山西”的书法形态为创作来源的时候,十分无奈了。他们勉强找到了”山“,但找不到”西“。我煞有介事地指着下半部分说,这就是”西“,他们只好在我的权威下带着遗憾屈服了。现在想来,那一刻,我不就是安徒笔下,给皇帝托着”后裙“的仆人吗?
课后,我在书法字典中找了大小书法家的行书、草书共137个”西“,连乾隆皇帝的字(下图右下角)都找来了,只想找个没有头的”西“字,可惜,没有。一个也没有!
转换思路,求助微博,有了点意外收获:
这是@山西经济频道的解释,应该很权威了。虽说“西”字还是很勉强,但这已经不是重点了,重点让人有点生气,这个相对官方的解释和所谓的答案不太一样。
又查了百度百科:
惊奇地发现,我们收到的所谓“标准答案”原来是阉割版。
以汉字“山西”的书法形态为创作来源,运用灵动的线条,将跑道与泳道的形象特点与汉字融为一体,表达了运动拼搏的内涵,呈现出青春现代、充满活力的形象 。
标志上下部分连绵起伏的造型显示出山峦的状态,分别代表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山中间的充满韵律的线条是穿流而过的汾河,代表举办地“两山夹一河”的特点;若将外围看作是黄河水,中间看作是山脉,则也体现山西“表里山河”的特点。
水流般的线条象征着山西重要的景观——壶口瀑布,强烈舞动的势头则表现了山西锣鼓的英姿。标志整体的线条组合成一位欢庆跳跃的人形,寓意着年轻的活力和激情,标志整体使用五环色彩,将奥林匹克体育精神融入其中。五彩缤纷的颜色与充满律动的线条相融合,象征着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
红字部分,被命题组给神奇地删除了!
尤其是那个“表里山河”,阉割之后,从选择关系,到直接无缝对接,简直是岂有此理。
不删除不行吗?也许是命题组老师怕学生地理不好答不出太行山、吕梁山,至于壶口瀑布、山西锣鼓、跳跃人形更连他们自己也觉得太难为人了,除了设计者肚子里的蛔虫谁也答不上来。
可是,删一删问题就解决了吗?
找不到“山西”的“西”,搞不清图中那是两座山还是三座山,中间那是汾河还是黄河,到底是表里山河还是两山夹一河,怎么答题?唯一能插得上手的,只有奥运五环的颜色。而这颜色还没有表现在纸上,需要学生自己脑补。
再看评分标准:“结合图片解说构图元素3分,说明寓意3分。”解说构图元素和说明寓意怎么可能是分开的?3分又是看出来几点算3分?万一有学生像是设计者心里的蛔虫一样看出黄河、看出壶口瀑布来了,给不给分?给分则没有依据,但不给分是不是笑话?
以前我们笑话数学应用题里的五大奇葩:
一边注水、一边放水的疯狂泳池管理员;
永远匀速行驶的劳模火车司机;
分工明确、合作默契的良心甲乙包工头;
把母鸡和兔子装进一个笼子里的奇怪老农;
以及早早出门却故意放慢脚步,只等哥哥赶上的小明。
以前人们还戏谑数学命题老师,应该去请教一下隔壁的语文组老师;现在看来,语文命题组也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下次出这种徽标题,是不是去请教一下隔壁的美术老师?
要不然,命题容易,可怜学生做题难啊;考试容易,我们一线老师讲评难啊。
请千万不要说,“笔给你,你来出!”其它题都很赞(除了作文),写下此文的意思,只是想请你们体谅一下我们。决定出一份什么样的题的,不是你们的能力,而是你们的选择。
考试不只具有诊断性,还具有导向性,不够严谨的题,很难说会把老师学生带向何方。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