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即便揭开回忆的帘幕去看远去的风景,也是徒劳,因为这种景象转瞬即逝,在生活的洪流中找不到痕迹,只有一天天不断相似而绝不相同上演的风景才增强了我们的一点印象,其实它们产生的同时也随即消逝,无法把它们实物似的装在一个容器内,时常拿出来审视,所以有人坚持写日记,希望用日记本,以字叙情,实在是十分无奈的举措,但是他们所展示出的对历史相对真实记叙的笔触令我们敬畏,使我们感动,因为常人无法做到此点,人们匆忙的生活,若干事情充斥每一天,它们被有计划的忙碌地完成,人们又弄得疲惫不堪,大多数人不会有时间,也不会挤出时间来写日记,再者,日记实在是一种无利可图的行为,况且大多数人的一天过得乏味无聊极了,写日记也仿佛是给自己找负担,谁愿意干这种无利可图又自找麻烦的事呢?
对于日常的生活图景,即使我们不关注,每一天都惊人的相似,无非是几次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叠加,一部小说肯定不会忠实的记录主人公每一天的情感变化,若有,那肯定是败笔,大多数的光阴都是一样的,只是人的差别,导致了不同的生活场所,因此,人的生活图景也各有特色,我十分期望的就是日记可以用来记录那些有差异的生活图景而不是流水账似的相似轨迹,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为之,对于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我们总会有新奇之感,那么记录这种感觉,对于我们即使是徒劳无获的回忆也会十分有价值,因为回忆大多数是不真实的,它和梦有许多相似之处,朦朦胧胧,常有人说,你在我的印象中模糊不清,那么你的梦境会很清晰吗?十有八九不会吧。
写日记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你真实的感觉,只要隔的时间不是很长,一定程度上,他的感觉是真实的,特别是一些私人日记,我们可以读现代文学大家,诸如,沈从文,郁达夫他们的私人日记,他们暴露生活事件的本领惊人不已,更令当代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有的暴露了一段风流韵事,或者也曾去过异国的红灯区。文学史家把它们拿来用以研究有关他们的一段文学史,从日记中推理当时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追溯主角的原型和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日记在文学史家眼里是最真实不过的第一手资料了,一定程度上,这是值得肯定的。
反复的说了那么多,对我们来讲,我们认为回忆可以重回到另一个空间,它通过自己的想象,构造出和时间和空间的不在当下的状态,基于对现实时空的模仿,我们想象的空间和现实的是同母的孪生兄弟,在想象的时空中,一系列的想象物激发我们的情感也随之变化,其实,无论如何,我们都回不到从前,从前永远是个遥远的过去,像梦境一样,也是非现实的,仔细看来,每一秒的过去,就似一滴水入了大海,和大海融为一体,就分不出谁是谁了,它回到了很遥远的地方,虽然。它们刚刚过去,但是,对我们来讲,我们永远找不到它们,时间是个循环,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形,时空是个永动机,水从下面流出来,又回到上面不停的流淌,白天和黑夜交替着控制光阴的变幻和人的生老病死。
日记是一种延迟记录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它有滞后性,即便再直率诚挚的作家也无法完全的记录当时所感,研究文学史的学者们,也不要仅凭作者日记中的只言片语来推断彼情彼景彼人,这无意是误入歧途,尚不如老实的读作者的原著,另寻一条更高明的路子为好,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一定程度上,它是值得肯定的。
2012年5月三号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