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的课触动颇深,便用复制的方式把课堂老师所讲的都写下来分享。
内在孤独的状态即使在友善爱意的环境中还是感觉自己孤单一个人。内在孤独的状态是自己没有办法获得无所不在的内在状态的一种呐喊。这就不得不回到克莱因最原初的好客体内摄进来的强烈度是不是够强,另一个是好像我们在潜意识幻想里永远都有一个渴望,可以回到跟母亲在一起,这种母婴联系跟连接的一种幻想里面,在这样的幻想里面一个宝宝幻想自己永远都是被关注的,他就永远都不会感到孤独,在文学作品里面我们也会看到一个最美的影像,母亲和婴儿互相凝视着的这一刻是一种永恒,而这种永恒的感觉好像是一种完美的内在的状态。孤独的来源有几个;
第一个是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时候的这种不安全的感觉,这种孤独的感觉呼唤的是渴慕者跟母亲的最早的关系。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听到一些人说,当他很孤单很不舒服的时候,就会把自己裹在棉被里,仿佛棉被成为一个子宫的代替,再度回到子宫。或者是母亲温暖怀抱的一个代替,把自己裹在棉被里面仿佛可以再度回到母亲最原始的怀抱来对抗自己感觉到孤单或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孤单的根源之一是我们渴求着回不去的跟母亲的最早的关系。在这里的母亲不只是外在现实中的可能,更像是被自己内摄进来的一个被理想化的母亲。如果母婴关系非常困难,这种孤独的感觉就会更强烈,他的内在世界找不到理想化母亲做联系,没有一个内在好母亲的怀抱可以回得去,他连渴求想要回去的欲望都不愿让自己意识到。
孤独的第二可能的源头是什么,克莱因认为是生死本能的冲突造成的。在一个全然的整合没有达成的状态下,就不可能去接受自身内在的情绪,潜意识幻想还有焦虑。我拥有国家这么大,我只知国家的三分之一的山川河流,三分之二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地方。对自己的不明不白的了解是造成孤独的第二源头。。
敢不敢知道跟我们的攻击性有关,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不敢知,不了解的部分是被否认掉或被分裂出去。因为外在的客体太坏了,我们跟外在他者的连接是困难的。我们感受到自己是孤立的而不敢连接的孤单。在抑郁心理位置,爱恨不断冲突,好像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爱我,什么时候不喜欢我所以那种孤单的感觉是对于跟外在他者连接的不确定性。
孤单的第三个源头是内在好客体的失落,比如断奶,通过现实参照,第二次的内化内摄进来没有成功,或者在一开始好客体的经验,不管是照顾者的关系或是婴儿的关系都太过糟糕,以至于内化的好客体也是虚弱的。这种失落不只是孤单,而是跟生存有关的,所以这种孤独的感觉不只是有没有外人在旁边。这种孤独的感觉是因为原本自体的内在客体很脆弱或者很失落,那么不管外在的陪伴多少,都没有办法保证个体不会会害怕孤独,因为孤独跟他能不能生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