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串子,如期而至。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人生从来不是一道追求满分的算术题,那些对于圆满的执念,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束缚自己和他人的枷锁。

大学闺蜜那天下午发来的消息,让我陷入了沉思。她的孩子一直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在同年级600个同学中,每次都能稳居年级前10,在众人的夸赞声中长大。闺蜜和班主任、数学老师关系也十分融洽,这样看似完美的成长轨迹,却在孩子写的同学录自我评价里被打破——“自卑,敏感,懦弱”,短短六个字,像一记重锤,敲在闺蜜的心上。要知道,闺蜜为了孩子,倾尽全力给予最好的,可她最担心的,还是来了。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是成长环境?还是孩子太懂事?
与此同时,另一个大学同学正吐槽自家两个“学渣”孩子,被气得不轻。一边是“完美”却内心脆弱的孩子,一边是成绩不佳让人操心的孩子,对比之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孩子,又期待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呢?突然意识到,当我们在问"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时,或许连成年人自己都没活明白。

我们总是在追求一种世俗意义上的圆满,成绩要好、性格要开朗、特长要突出……仿佛只有这样,孩子的人生才是成功的。可我们却忘了,人生本就没有绝对的圆满。就像成绩优异的孩子,表面上风光无限,可内心却是伤痕。我们用所谓的“优秀标准”,给孩子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让他们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迷失了真实的自己。

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明白,人生何必圆满。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就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一样。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内心的健康和快乐才是无价之宝。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孩子一定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当我们放下对圆满的执念,或许就能发现孩子身上那些独一无二的闪光点。
那些要求孩子优秀的家长,何尝不是在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当我们把自我接纳这门课挂科的情绪,转嫁成对孩子的期许,教育就变成了代际的情绪负债。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终点是否完美,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允许自己和孩子有缺憾,才是对生活最温柔的接纳。“不圆满”的人生,也可以绽放出别样的精彩。毕竟,那些不完美的缝隙,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让蒲公英是蒲公英,让楠木是楠木,让每颗星星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轨道。教育的终极通透,是看清不圆满中的完满——就像夜空之所以动人,正因星辰不必排成整齐的方阵。